2005年8月,首届论坛在北京举行,当时中日关系处在“寒冬”中。论坛的主题是“构筑亚洲未来——中日关系:困难与希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前日本通产省次官福川伸次等60余位代表参加。
2006年8月,第二届论坛在东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面向亚洲未来——建立新型的中日关系”。包括赵启正、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英凡、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等多位高级官员在内的近30位中方代表与会。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当时已确定将接替小泉任首相)、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外务省副大臣盐崎恭久、内阁国家安全顾问小池百合子等多位日本政要与会。双方代表层次之高,背景之广泛,在近年来举办的中日民间论坛中罕见。安倍晋三就日对华政策发表了基调积极的演讲,王毅大使在致辞中释放了中方对改善双方关系的重要信息。
2007年8月,第三届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与亚洲未来”为主题。安倍晋三首相发来书面致辞,表示日中应努力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两国政府与国民间应展开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论坛期间,外交部戴秉国副部长接见了日方主要与会嘉宾。孙家正、赵启正、王英凡、陈昊苏、朱灵、李干杰、易纲、吴建民等中方代表在大会的基调发言或致辞中,从多角度阐述了我方关于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主张。此次论坛还首次将一个分论坛设置在北京大学,并引入场内学生和场外网友与中日代表互动的方式。
2008年9月,第四届论坛在东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亚洲的未来与中日的作用”。中方与会嘉宾包括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赵启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刘洪才,中国日报社总编辑朱灵等。日方嘉宾包括日方组委会委员长、日本富士施乐公司最高顾问小林阳太郎,日本总务大臣增田宽也,日本国土交通大臣谷垣祯一,日本民主党副代表冈田克也,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盐崎恭久,自民党前干事长、日本日中友协会长加藤纮一等。论坛指出两国人民都意识到中日关系对彼此来说十分重要,双方还需发展能够得到更多国民支持的、多层面的双边关系,使两国人民能够广泛地参与到中日关系的讨论中,并畅所欲言,论坛的价值就体现在此。
2009年11月,第五届论坛在大连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中日合作”。论坛探讨范围广泛,不仅讨论了两国关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举行了政治对话、经济对话、媒体对话、地方对话、安全对话,还将触角延伸到亚洲和全球。这是北京—东京论坛第一次将承办地从中日两国首都设在其他城市,本届论坛参与人数也将超过以往各届。来自中日两国的一百五十名高层官员、商界及媒体精英、知名学者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国关系提出真知灼见,并共同达成《大连宣言》。
2010年8月,第六届论坛在东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亚洲的未来与中日的贡献”。中方嘉宾包括李肇星、王晨、赵启正、陈昊苏、苏宁、魏建国等。日方嘉宾包括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时任外交大臣冈田克也以及加藤弘一、枝野幸男、福山哲郎等。论坛下设政治、经济、媒体、安全与外交、地方等5个分论坛。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中国和日本同为亚洲和世界的大国,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互相让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政府外交、公共外交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大力推进双边关系发展,为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011年8月,第七届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亚洲的未来与经济重塑中的中日合作”。在政治、经济、媒体、地方、安全五个分论坛开诚布公地广泛交流意见,就进一步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推进双边关系发展达成了许多共识。论坛认为,中日关系的向前发展不仅关乎两国的利益,更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两国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增强互信,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务实合作,并不断加强政府、民间等交流活动,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持续深入地向前发展。
2012年7月,第八届论坛在东京举行。论坛围绕“全球视野下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这一主题以及政治、经济、安全保障、国民感情等议题,广泛交流意见,就如何进一步排除干扰增强互信、推进双边关系发展达成了许多共识。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还共同发布了《东京共识》,为发挥民间力量推进中日关系提出了建议,在建立互信互惠关系、加强民间交流、强化经贸合作,建议完善危机管理和防控机制四个方面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