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推荐> 哈马斯7日回复是否接受以色列长期停火协议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网 曾招募80余女人弹 | 辛普森因绑架罪等被判33年监禁 | 五角大楼明年计划招募千名外籍医护 |
“情报百科”引领美情报工作进入Web2.0时代

2009-04-10 10:35:33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去年11月,在孟买恐怖袭击发生后数分钟,一个关于此次突发事件的页面就被建立起来,来自全球各个渠道的信息都集中到这里,浏览者们则进行着七嘴八舌的分析与讨论。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但请注意,这并不是大家熟知的维基百科(Wikipedia)。这个页面上的信息很多都是绝密的情报,所有的用户都必须表明身份,不能匿名。这个模拟维基百科建立起来的系统有着一个独特的名字——“情报百科”(Intellipedia)。

据《时代》周刊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与其它情报机构正在进行着一场润物细无声的信息革命。新一代的情报分析员们正将那些还停留在冷战时代技术思维的同事带入Web2.0的信息共享世界。通过美国在全世界的情报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通力协作,“情报百科”正在改变美国机密情报的交流方式。

***颇受情报人员欢迎

从弗吉尼亚州的中央情报局总部到偏远的阿富汗情报点,在起初的一片怀疑声中,“情报百科”已经拥有90万页面。截至目前,共有10万用户注册,每天进行5000次页面编辑。而在去年,由于“情报百科”的浏览量实在太大,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不得不新增投资,升级系统。

据情报部门负责人介绍,“情报百科”设有三个不同的区块——非机密、机密及最高机密,确保信息安全得到保护。有趣的是,在保密层级最高的区块,用户最为活跃。整个网络由志愿人员维护,并由管理员进行监控,他们根据自己不同的专长跟踪单个网页的情况。

该系统的支持者认为,“情报百科”不仅仅是一个变革的标志,而且本身也极大地加速了决策过程。一位情报人员介绍说,当氯气第一次在伊拉克战场上用于爆炸物时,有人曾经在网页上询问情报人员应该如何收集使用证据。结果,在全球近20处的人员反应积极。没有冗长的会议与讨论,两天之内,情报部门就得到一套较为完善的指导意见。

***灵感源于维基

“情报百科”之父是中央情报局的分析员凯文·安德鲁斯。他在2004年一篇论文当中称,几十年来,美国情报系统都被规划成回答静态的冷战式问题,如在西伯利亚有多少颗导弹。而事实上,美国在9·11之后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处理突发性强、复杂度高的信息系统。

“情报部门需要所有人员自下而上通力合作,就像蚂蚁王国或者维基百科一样。”安德鲁斯说。

基于安德鲁斯的思维,另外两名分析员丹内利和伯克向他们的上级“推销”建立一个类似于维基的情报社区。起初并不成功,直到新组建的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觉得这个点子是有潜力的,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他们或者太忙了,或者更偏爱使用那种传统的、由个人操作的独立数据库。”伯克介绍说。

当然情报人员对新系统最大的担心还是安全。研发团队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那些“安全第一”的间谍们使用。他们将情报百科建立在一个已有的安全与保密网络Interlink之上,它连接着美国16个不同的情报部门以及美国军方、国务院及其他相关部门。

***能走多远?

经过3年的使用,“情报百科”终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这个新的系统到底能走多远仍不可知。除了仍然有安全隐患之外,“情报百科”的推动者也承认,它目前只能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还没有一份送往决策者桌上的情报产品是直接从“情报百科”当中产生的。《国家情报评估》也还是用传统的方式书写,在内部同层级的人之间流通会签以寻求共识。

事实上,此前曾经有一次失败的尝试。2006年,情报人员试图用该系统就尼日利亚局势产生一份《国家情报评估》,但结果发现得到的只是信息流,而不是正式的决策参考。

但也有人指出,问题并不在于“情报百科”不能生成最后的评估产品,而是决策者过于依赖类似的报告来进行思考。

“他们过于看重已有定论的情报。情报分析应该是一个深化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报百科’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工具,你在任何时候使用,它都会提供一个此刻理解与分析问题的最佳状态。”一位情报人员说。

(环球在线:欧叶)

环球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环球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环球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球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