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巨灾保险有望在深圳破题

2013-05-07 22:45: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中国保监会近日对于深圳市关于巨灾保险的研究表示肯定,称将会给予深圳必要的指导和政策支持。中国巨灾保险有望在深圳破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7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固然释放出积极信号,但巨灾保险事涉多方,其面世关键在于政府的推动。

庹国柱进一步指出,目前就技术层面而言,如网店、产品设计方面,巨灾保险的推出不存在问题。但经营巨灾险的险企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积极性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地震保险的费率较高而赔偿金额相对较小,且往往被列入免责条款内,民众往往倾向于政府的财政补贴而不愿购买保险。凡此种种,都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鼓励。

所谓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通过巨灾保险制度,分散风险。

据悉,保险是一种灾前准备的方案,而财政拨款或捐款都属于事后的安排,较为被动,无论从救助程度或制度安排上都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此外,通过保险的风险管理的安排,还可以极大促进防灾防损工作的进行。

一些发达国家的例行做法是,通过保险公司的风险把控,对各地区根据地震发生的频率及震级,对房屋的抗震能力作出评估和规定,低于规定值的不予出售地震保险。通过这样的机制不断对市场出售的房屋进行选择,既普遍提高了房屋抗震能力,又降低了地震损害,最终实现保费降低,获益的是整个市场。

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区发生7.0级地震,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各保险公司均对其给予积极赔付,但商业保险在处置地震等巨灾风险中的优势作用很难得以充分发挥。

来自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零时,保险业对芦山地震已赔付1002万元人民币(下同),该数据还不到险企向灾区捐款数额5150万元的五分之一。而另有数据显示,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仅有15450人属于被保险人,占伤亡人数的14%;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而保险赔付金额仅为6.1亿元,占经济损失的0.7%。

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以完善地震等巨灾的灾后经济补偿机制、提升政府应对巨灾的能力和水平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建立巨灾保险可能带来的资金压力,人保财险副总经理王和表示,从国外的经验看,巨灾风险证券化途径是解决的有效手段。对中国而言,第一步可以以政府的巨灾保险基金为载体,发行国家地震债券,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实现更大范围的风险分散,解决巨灾风险化解过程中的资金制约问题。第二步可以逐步推出巨灾债券。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一个重要风险是系统风险,而与自然灾害风险关联的巨灾债券,能够实现与传统资本市场系统风险的对冲,为投资组合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产品环境。(财经专线)


编辑:柳洪杰 标签: 巨灾风险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