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中国经济|股市基金|经济数据|分析评论|房产动态|消费旅游|保险|理财|
  精彩推荐 有了孩子,独一代才真正长大成人!|英粉刷匠秀与首相搂脖合影 赞卡梅伦随和友善|巴基斯坦女星印度杂志“嗮”裸照 国内骂声一片|
财经>消费旅游
为经济增速放缓未雨绸缪
2011-12-19 08:45:56      来源:经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国际进行时


 为经济增速放缓未雨绸缪

 为经济增速放缓未雨绸缪

编者按 在世界经济动荡不已、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引起了诸多议论。专家学者建言,我们对经济增速放缓要未雨绸缪,更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应对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9.5%、三季度9.1%。工信部等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速可达9.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也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比上年大约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

展望2012年,从目前情况分析,经济增速仍会有所放缓。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与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发布的“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预计,明年工业增速可能会继续回落到一个适度增长区间。世界银行在对中国经济的最新预测中,也下调了明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为什么会放缓?分析起来,这既与外需疲软以及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变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有着莫大关系;也与经济总量扩大后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增加有关。

从外需看,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较明显的回落。单月出口增速从今年1月份的37.6%回落到9月份的17.1%,11月份出口增长仅13.8%。商务部分析报告预计,四季度对外贸易增速将继续回落,全年中国外贸增速维持在20%左右,而去年出口增长高达30%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部门还判断,世界经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低速增长期,势必对中国明年外贸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明年中国外贸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比2011年可能有所回落。

从住房、汽车等对经济增长带动力较强的原有消费热点来看,今年以来受政策调整影响这两大产业持续低速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降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3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仅增长12.9%,土地市场、楼市量价齐跌趋势更加明显。从汽车产销来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计算,过去10年我国汽车产销年均增长25%左右,而今年1至10月份,汽车产销量仅同比增长2.6%和3.12%,增幅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31.34个和31.85个百分点。当前,国内各大主要城市限制汽车消费措施有蔓延迹象,这势必会影响到明年汽车市场需求。有关部门判断,预计2012年汽车产销增长5%至8%。

而且还要看到,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增速逐步放慢是个必然趋势。最近,国家发改委经济所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原有增长模式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劳动力供给、第二产业扩张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会减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分析,过去30年经济增长平均速度大概是9%至10%,合理波动范围是8%至12%,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合理增长区间可能比这个区间要收窄一些。

在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显现,引起了人们诸多议论。对此,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放缓不同,我们的放缓仍处于合理区间内,我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中长期无论是从增长潜力还是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来看,增长动力都较强劲,调控余地也比较充裕,增速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没有太大悬念。但这些专家也一致提醒,尽管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符合宏观预期,但增速放缓的趋势值得关注,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即使对合理区间内的适度放缓,也应有所准备。

从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经济增速放缓的确会给我们带来较明显挑战,也会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新契机。

从挑战方面来看,经济增速和就业、居民收入等许多重要指标都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速放缓,很可能给这些领域带来一定冲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达到2400万至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还要多,就业总量压力非常大。如果不能有效减少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冲击,今后就业的形势将面临更大挑战。就业关系民生、关系收入、关系社会稳定,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内消费的扩大。对此,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从契机来看,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并非我们的最优选择,但适度放缓、通胀压力减小,确实可以给转型发展创造空间。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内放慢,是实行优胜劣汰、由市场机制加速结构调整的好时机;而在经济“一片大好”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关注转方式、调结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我们应抓住这个好时机,让市场和企业更多地发挥主体作用,去决定该淘汰什么,该发展什么。

风起于青萍之末。多年经验表明,有些苗头性、倾向性的动向,要早发现、早注意、早解决,才能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多专家都认为,当前,国际环境十分复杂,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显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既要充分认识到并把握好我们的优势,树立信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又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未雨绸缪,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把目标和任务确定得更合理,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

事实上,面对国际经济长期低迷可能性加大和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国早已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对货币政策预调微调,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今年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天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就表示,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10月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要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巴曙松认为,在基调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开始预调微调,做一些阶段性、结构性的放松。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信号。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基调不变的条件下,也有微调迹象。10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剑指结构性减税。最近,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又称,在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业界普遍判断,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对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做好明年乃至今后的经济工作,为经济增速放缓未雨绸缪,关键还是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研究表明,转型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点,带动新的产业发展;而且,转型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优化,有利于增强就业弹性,使同样的经济增速拉动更多的就业。把发展与转型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处理好增长、结构、物价等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一角度看,为经济增速放缓未雨绸缪,一定要充分把握住世界经济转型大趋势,扭转长期以来的大外贸、高强度投入的“外延式”发展思路,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和投资转到国内市场建设上来,突出扩大内需、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绿色低碳,从改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入手,把更大力量放在城镇化、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3个关键点上,积极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

专家们提醒,转型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深水区、处于攻坚克难的阶段,没有改革的跟进,就没有转型的活力和保障。为经济增速放缓未雨绸缪,推进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就要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把以前想改而未改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作为一个重点,努力推行差别化、阶梯式的能源资源消费政策,更好地发挥价格机制的调控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转型发展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成为各企业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在今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将进入一个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期、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个大背景下,谁能够转得早,转得快,谁就能取得主动,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也就能保持更可持续的发展。对发达国家如此,对其他新兴经济体如此,对中国同样如此。记者 马志刚 裴珍珍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男女之间不可思议的报复
男男女女可要注意了!千万别小瞧情感关系的处理。有时候对方的报复可能让你招架不住哦! >> 详细

论坛
NBA宝贝热辣舞姿(图)
NBA赛场上拥有最牛的球员,也拥有最值得骄傲的性感宝贝,给球迷们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