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11月15日在巴黎闭幕。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目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各方应采取果断应对措施,恢复市场信心,保持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复苏与增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财长在会前均向欧洲国家施加压力,认为久拖不决的欧债危机已成为拖累世界经济的最大威胁,他们敦促欧元区尽快化解危机。在此情况下,欧元区国家将向10月23日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提交一份新方案,内容包括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灵活性,以及调整银行资本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欧债危机不仅仅是债务危机,它更多反映的是欧盟的制度缺陷,是一场政治危机。如果处理得当,这场危机可以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契机。反之,欧盟则可能陷入倒退。希腊债务累计为3700亿欧元,仅为欧盟GDP的2%多一点。应对金融危机时,德国一家的救助计划就达5000亿欧元。从债务规模看,欧盟完全有能力扛起希腊。那么,为什么希腊债务还能将欧债危机搅成一团混水?其主要原因还是欧盟的制度缺陷。
首先是政出多门。目前至少有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欧盟“总统”范龙佩、欧盟主席巴罗佐、欧元区主席容克、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和欧盟经济与货币委员雷恩等7位政要在负责应对欧债危机。如果他们真能齐心协力,倒也不是坏事。但现实是各有各的主张:德、法主张趁机建立欧盟“经济政府”,由范龙佩任主席,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和预算政策,结束欧盟财政和预算政策“两张皮”的现状;巴罗佐主张发行“欧元债券”,由经济强国为经济弱国提供担保,使弱国能获得廉价贷款,非欧元区的欧盟成员也应出力;容克倾向于债务重组,减免希腊债务60%,使之获得重振经济的能力。
其次是欧盟的决策机制缺陷。欧盟委员雷恩主张先改革欧盟预算和经济政策的表决机制,取消现行的“一票否决制”。否则,其他措施都不会奏效,欧盟在应对重大挑战时,仍不会有快速反应的能力;欧洲议会强调要按欧盟的程序办:应对欧债危机,应先由欧盟委员会提出政策建议,再由欧盟成员国相关部长会议讨论通过,经欧洲议会批准后执行;他们提出,雷恩应担当起“欧盟财长”的角色,并主持欧盟财政和经济部长会议,反对德、法提出的“建立经济政府”的主张,认为德、法提出的方案游离于欧洲议会的民主监督之外,所谓“经济政府”只是德、法主导下的“妥协机器”,在拿成员国的利益“做交易”。欧洲议会的主张得到波、匈、捷、保、罗、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东欧成员国的支持。波兰还利用其欧盟轮值主席的身份,召集上述国家开会协调立场,反对在欧盟内部形成“双速欧洲”,让一部分成员国在一体化方面先走一步。
正是欧盟各种力量在政治上的较量,使欧盟迟迟不能决策,平添了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欧洲银行对发展前景的担忧。一些欧洲大银行纷纷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又加剧了欧洲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足。
法国、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面临拆分,更使欧洲银行如履薄冰。奥地利第一银行近日自降身价,将其持有的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等面值为51亿欧元的债券降值为35亿欧元,将其持有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资产缩水13亿欧元,以免重蹈德克夏银行的覆辙。
欧洲银行间的交织度很高,德国银行持有200亿欧元希腊债券、法国银行持有160亿欧元希腊债券。这促使人们对减免希腊债务更趋谨慎,不想在银行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贸然决策。在国际金融市场,希腊债券已贬值21%,估计还会继续贬值。欧洲有800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大银行获得资金后不敢借给中小银行,担心中小银行持有太多“不良债券”,加剧中小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足。
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在11月9日的欧元区峰会宣布,他们决心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银行获得资本重组,并将在综合性方案的框架中提出建议,使欧元区国家之间能够更紧密的合作。德、法方案能否有效应对金融层面的挑战,11月初举行的20国集团首脑会议能否使欧洲顺利摆脱债务危机,人们将拭目以待。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汪巍 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