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9日电 题:暴跌10% 大宗商品急跌会否缓解通胀压力?
新华社记者陈云富
刚刚过去的九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金融危机以来最凌厉的跌势。数据显示,跟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全月大跌逾13%,国内市场跟踪绝大多数上市商品平均价格表现的商品综合指数也下挫10%,双双创下2008年10月份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与三年前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金融危机相比,当前市场高度关注欧债危机对大宗商品的持续压力几何?大宗商品价格的弱势会否真正缓解国内高企的通胀压力?
大宗商品创三年最大月跌幅
九月份以来的市场跌势让很多投资者都重新想起三年前的一幕:由于雷曼兄弟破产的连锁反应引发全球性的现金危机,投资者普遍抛售风险资产,国际大宗商品持续大跌,而国内市场一度因国庆长假休市,累积的风险在节后集中释放,大多数商品节后开盘都连续封于跌停。“与三年前相比,此次是欧洲债务危机引发连锁的担忧,加上美联储并未推出QE3,‘扭转操作’使得美元重新走强令很多投资者措手不及。”投资者黄先生说。
数据显示,在整个9月份,跟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大跌了13.68%,综合指数重新回到去年11月份的水平。其中金融属性较强的工业类商品首当其冲,国际铜价累计下挫近25%,伦敦、纽约两地油价跌幅也达到10%,纷纷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
系统性风险使得黄金等贵金属也遭到“踩踏”。在9月下旬,国际金价一度连续三个交易日跌破每盎司1800、1700和1600美元三大整数关口,跌幅更大的白银市场让很多投资者损失更为惨重,部分投资者甚至爆仓。“利用杠杆的交易所现货延期白银投资者几乎没有人料到会跌得这么深。”“疯狂银民”王先生告诉记者。
市场的急剧变化也让很多投资者在假期前选择了平仓离场。综合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的持仓数据,到9月底,三大期货交易所上市商品总持仓已下降到334.54万手,较前一月末下滑了近20%,其中降幅最大的郑州商品交易所总持仓环比下滑32.44%。“经历2008年的冲击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已经明显增强。”象屿期货副总经理周志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