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风生水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3G、iPhone、iPAD、疯狂的小鸟、手机玩家、谷歌、Android、APP、应用开发者、移动应用广告平台……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关键词背后,都透露出移动互联网的勃勃生机。Social(社会化)、Local(本地化)、Mobile(移动)的“SoLoMo”概念,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形式,拥有着传统媒体及传统互联网所不具备的不可估量的营销潜能。高度的精准性、丰富的互动性以及与生俱来的随身性,都在昭示着移动营销的独特价值与美好前景,但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移动营销的规范性和价值衡量标准的缺失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媒体价值释放的阶段性阻碍……
移动营销“行与不行”已无需证明
“手机屏幕太小,手机上做广告呈现效果能好吗?”部分广告主和企业营销人员仍对移动营销的价值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认为手机还不适合做品牌广告……然而这种认知是片面的,任何营销方式在拥有特定魅力的同时,也不能超越媒介本身的限制,移动营销也是如此。手机屏幕虽小,但却使用户对广告的关注力更加聚焦。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大众需求的转变,移动智能终端的形式和种类也将越加丰富,因手机屏幕、功能、带宽等问题带来的营销局限性将无限削弱。移动营销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精准定向,直接到达,使个性化的精准营销成为可能;互动性强,让品牌高度化认知;移动性、随身性确保利用碎片化时间、位置化方式在任何时间、地点邀请用户参与互动,转化率和用户活跃度高;移动终端覆盖广,可大量对品牌进行曝光;及时性强,广告能迅速、即时的到达。而这些为广告主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另外,在消费者层面,手机用户对移动营销的顾虑与移动营销1.0时代,手机广告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留给消费者或深或浅的“垃圾短信”和“流量黑洞”的印象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人们对于移动营销2.0时代营销价值的重新认知和接受的过程。与此同时,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私密媒体,其“私密性”彷如双刃剑,左右着人们的判断,一方面,在手机上投放广告相比其它媒体更容易让消费者感觉到“被打扰“,如果消费者被迫接受,就难以形成品牌好感和认同,而另一方面,私密性也让手机广告更显贴身、关注的价值,如果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更易于与消费者形成互动,如何趋其利而避其害,是当下移动营销仍需思考的课题,其中,广告投放的精准性、形式互动性、创意个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下手机作为独立媒体的营销价值尚未很好地实现,手机营销的天然优势还需要深度开掘。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尝试了移动营销,且逐步尝到了甜头,体验了独特的效果,而对于移动营销服务平台而言,整合性将尤为重要。如何实现资源、营销手段的整合,将移动营销与传统互联网打通并相互结合,将移动营销的各种方式融合运用,创意出更多经典、个性化的案例是整个行业都期待的。另外,统一的移动广告监测和效果衡量标准尚待建立与完善,当然,这也是新兴行业必须经历和正视的一个过程。比如,在当下十分火热的各类移动应用广告平台上, APP数量和用户数量在快速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广告主的胃口,优质APP还相对缺乏,如何对“沉默的APP”进行筛选推荐,如何让广告投放的效果更出色,都成为了广告平台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这正是广告主慎重选择移动应用广告投放的理由。
新体验带来新升级 营销效果已今非昔比
如果说以上种种问题代表着移动营销的过去,那么,建立在智能终端的普及、3G的飞速发展以及庞大用户规模基础上的移动互联网2.0时代,则代表着移动营销的未来。
随着技术手段的升级,智能数据挖掘、对消费需求及位置化的智能判断等让移动营销更加“精准”,使移动广告从“人以群分”的精准升级到了 “因人而异”的精准之新高度;同时LBS、增强现实、重力感应、陀螺仪等新技术的出现,为移动营销提供了更丰富的载体,移动广告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其次,与社会化媒体,如微博、短信、彩信等等的全面打通,也满足了碎片化时间里,消费者对于移动营销“贴身”、“互动”的需求,很好地改善了传统的营销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