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健康教育委员会专家委员,私人医生、营养专家刘纳做客“中经在线访谈”张军峰/摄

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健康教育委员会专家委员,私人医生、营养专家刘纳做客“中经在线访谈”张军峰/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9日讯(记者胡晓)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是在中国,遭遇有害、有毒、非健康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食品安全问题泛滥到如此地步,究竟是谁的责任?在把矛头一致指向政府与不良企业的同时,消费者也应该从自身出发,找找自己的"茬"!就此,我们采访到了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健康教育委员会专家委员,私人医生、营养专家刘纳。>>> 告别盲目崇拜"大品牌" 信谁都不如信自己
之前闹的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刚落幕,“肯德基”事件又崭露头角。消费者除了人云亦云的指责问题企业外,完全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消费者对品牌的盲目崇拜才是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的直接导火线。 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认为大牌的企业、名牌企业一定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做得非常规范的。殊不知,由于所有的企业原料供应商都是来自于各个地方的,因此他对原料供应商的监管力度相对来说比他本企业要弱得多,也就是说,名牌企业也有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但就是因为消费者处在盲目崇拜、盲目消费的心理。即使这个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他也仍然认为不是什么大问题,仍然去吃。那么消费者宽容的态度,也促使了这个企业有恃无恐。【详细】
消费者有权"调教"生产商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去买水果,发现同一种类水果根据大小颜色不同价格也有高低之分,拿草莓来说,目前市场上分为两种,一种体型较小小,色泽也不鲜艳,这样的草莓卖11块钱一斤。另外一种草莓个很大,感觉水也很多,这样的却只卖5块钱,通常消费者都会不加思索的选择“物美价廉”的那种,也就是5块钱一斤的草莓。真的有这样的好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爆发的当下,与其一味指责不良生产商,倒不如消费者自己承担起“教育”生产商的责任,学会捍卫自己的消费权益,而不是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尝试这些不安全的食物。【详细】
“零添加”食品当道 购买还须绷紧神经
当一些厂商打着“零油添加”“多食无害”的旗号误导消费者时,人们的警惕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断章取义错误理解食用性质。厂家在介绍商品的时候,都会把商品很小的一个优点夸大一些。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消费者就会形成错误的理解。比如到处都在宣传喝低脂牛奶,但如果牛奶里的脂肪都被抽取掉了,我们喝牛奶是为了什么呢?牛奶中的脂溶性维生素,说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都被抽走了牛奶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再如,某种饼干非常地好吃,厂家会宣传这个东西很酥、很脆、很好吃,那么消费者应该想这么酥、这么脆怎么做出来的?一定是用了起酥油,起酥油对我们的健康是不好的,那么这种食品越宣传越不能买。所以说,消费者脑子里要绷紧一根弦,买东西的时候也不要单方面听厂家的广告宣传,还要自己动脑子想一想。【详细】
调节生命自由度 吃啥都不如“好好生活”
我们的生命是有自由的。每天工作也是为了获取享受生命的一个途径,在工作中获得快乐,或者是获得享受生活的报酬。一个人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而且让我们的身体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达到这样的生命自由度才是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当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吃什么或许就不那么重要了。同时,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仅仅是一部分,光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环境的能量,和更多的爱心,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其实也获得了很多能量。尤其是老年人,即使每天山珍海味也未必有精神,未必有快乐。例如完成使命或者是帮助别人后,往往会感觉到特别有干劲,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就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状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