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2001年3月,日本央行执行“总量放宽政策”时,确立了三个政策支柱:一是央行准备金账户存款额度由5万亿日元最终扩张到30万亿~35万亿日元,扩张了6~7倍,以确保市场货币供给需求;二是央行对商业银行执行“龙巴特贷款方式”,即商业银行只要持有商业票据,便可从央行得到无限制贴现;三是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政策指导利率降至0,与此同时,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和商业银行股份,正面支撑股市。
而当前的政策则表现了三点玄妙:其一,央行准备金存款额度由20万亿日元扩张到30万亿日元,加上5万亿日元的“不动产担保证券”购买额度,其扩张幅度仅为50%到75%,远低于当年的6~7倍,同时,超额度放款需支付0.1%的利率,而不是无限制的零利率贴现;其二,所谓的零利率被表示为“0~0.1%的利率”,并不是彻底的0;其三,央行购买的5万亿日元的“不动产担保证券”,事实上是与日经指数连动的资产,目的是通过央行购买“不动产担保证券”引导股市上扬。从市场反应看,日本央行回归零利率后(在中国决定从10月20日上调存贷款利率前)非但没有形成日元贬值,反而将日元汇率一度推向1美元兑80日元台阶,同时日经股指则连续上扬。
近期,日本的企业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似乎透露了日本央行的真实意图:即在美元贬值,其国际货币地位被削弱下,政策性诱导日元强势,以有利于构建日元的国际货币权力,追求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这让人想起,早在1995年,日本央行前总裁速水优就曾出版的专著《日元被尊重的日子》。该书主张日元国际化,认为只有争取国际货币权力才有“日元被尊重的日子”。
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角度看,当前的日元强势对企业的影响远低于1995年。原因是,第一,日本对世界出口中的日元计价比例已达46%,对亚洲出口中的日元计价比例已超过美元;第二,日元的市场利率虽高达1美元兑80~82日元,接近1995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但反映主要贸易对象国汇率及物价水平的“实质实效汇率”则比1995年低近30%。因此,日元升值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远没有当时严重。近期,日本主要出口企业先后将内部汇率盈亏线上调到1美元兑80~85日元,比年初设定的90~95日元高出10日元。这表明,日本企业的“日元升值抵抗力”增强,做好了应对日元升值的准备。
事实上,金融危机后,日本政府和企业正是利用日元强势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如在2009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规模为发达国家之首,综合商社海外资源权益迅速扩大。日本政府对主要外交对象也实施了大规模的ODA、贸易保险和贸易信贷。日元升值为日本扩张综合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美元贬值下的“货币竞争”并不仅仅表现为“货币贬值竞争”,其背后还涌动着更深刻的“货币权力竞争”。面对G20峰会,IMF改革将深入,其特别提款权(SDR)的权重也迎来新的调整期。日元能否如期提升起在SDR中的比例,直接关系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显然,稳定、持续的日元强势日渐成为日本追求国际政治地位的货币王牌。(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文/刘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