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货币战线既表现了“货币贬值竞争”态势,又隐含着“货币权力竞争”的暗流
随着G20峰会迫近,美元贬值加速,日元升值不已,人民币压力再增,国际货币力学关系激变,世界货币战线的前沿风高浪急,全球资本的政治博弈日益突出。
后危机时代“货币新失衡”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鉴于全球市场的美元流动性极度紧缺,美元一度表现升值。但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出现复苏迹象,美国的财政赤字膨胀,贸易赤字没有根本改变,美元再度呈现长期贬值趋势。
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持续维护超宽松的金融政策,大量购买国债、不动产担保证券等资产,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0.5%,执行事实上的零利率政策,导致美国长期利率持续走低。而另一方面,尽管日欧等主要国家也执行了相对宽松的金融政策,但其宽松度远低于美国,美日欧间的利差扩大,汇率关系呈现美元走低,日元、欧元坚挺的态势。
2009年11月后,随着中东的迪拜债务危机、欧洲的希腊债务危机相继爆发,欧洲市场再次动荡,“金融危机”逐渐演变为“主权债务危机”,财政健全化渐次成为全球性的政策主题。而鉴于欧元区存在“一个欧元,多种国债”的现实结构,欧元信用难以获得完整的政府担保,欧元这个制度性的货币暴露了结构性弱点,对美元汇率持续下滑。结果,在外汇市场上形成了美元、欧元贬值,日元独步走高的扭曲现象。
从国际商品市场看,美元持续贬值,带动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活跃,价格上升,一度出现粮食、铁矿石、化肥,以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商品走俏,价格上涨状况。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南非等资源国货币全面升值。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作为新兴经济体较为集中的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复苏,股票、不动产等资产价格、一般物价同时上涨,景气过热、资产泡沫成为各国政策隐忧,迫使各国相继采取紧缩型金融政策,部分国家提前执行“退出战略”。结果导致亚洲货币政策与美日欧货币政策反向,利差扩大,货币升值压力增强。
如此,在国际货币舞台上,形成了美元主导的发达国家货币趋弱,而新兴国和资源国货币走强的扭曲现象,堪称“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在货币领域的新失衡。
这种“货币新失衡”的基础在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国的经济表象失衡,也就是,发达国家经济表现“通缩”的同时,新兴国经济则表现为“通胀”。其结果是双方政策方向相悖,货币走势相反。在通货紧缩下,发达国家普遍将促进“资产价格回升”作为政策目标,甚至美日等国出现设立通胀目标值动向;而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国,不得不将抑制物价、克服资产泡沫作为政策的核心目标。由此可以说,世界经济的新失衡,导致各国政策背离,货币政策脱节,直至引发汇率关系扭曲。这堪称是“后危机时代”的新特点,也必将成为本届G20峰会的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