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四大名律师为力拓案当事人辩护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8月17日,在距胡士泰被采取强制措施过去43天后,“力拓门”的四名员工胡士泰、刘才魁、葛民强和王勇分别会见了自己的律师。8月18日,四名当事人的辩护律师分别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目前这几人的情绪都非常平稳。”
据王勇的辩护律师,上海市翟建律师事务所张培鸿律师表示:“这可能将是侦查期内惟一一次见面。”
而在狱外,力拓所引发的震荡似乎也渐近高潮,无论是力拓、中钢协、中外媒体均尝试从自己的立场与角度理解或诠释自己在这一活报剧的角色扮演。
虽然一切仍无定论,但这43天中,许多事在悄悄地发生着,而且随着对力拓事件主要当事人的刑事问责进入司法程序,力拓事件已使所有相关者走到了利益抉择的三岔路口。
罪名变化,律师确定
8月11日,上海市检察机关对此前涉嫌“间谍案”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负责人胡士泰,员工刘才魁、葛民强、王勇等四人作出批捕决定,但罪名却变更为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在律师探访前,澳大利亚驻沪领馆工作人员已分别于7月10日、8月11日行使了领事探访权,但澳大利亚外长史蒂芬·史密斯对该国媒体称:“我们无权讨论此案的细节,或者(讨论)对他可能提出什么指控。但我们在探视时提出了上述两点问题,也提出了胡士泰寻找律师的问题。”
本案件中,为胡士泰、刘才魁、葛民强、王勇四人辩护的分别是段祺华、陶武平、翟建和张培鸿四名律师。这四名律师在上海滩都声名赫赫,前三人曾经荣获上海首届“东方大律师”的称号。
“整个会见非常顺利。”据刘才魁的律师陶武平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刘才魁是通过自己的妻子找到陶的。在8月17日上午,他见到当事人时,双方作了一些简单的沟通,”刘才魁情绪看起来还算不错。”
葛民强的律师,上海市翟建律师事务所翟建律师则表示:“我们没有交谈案情,因为有陪同人员在场。”翟律师说,这种情况下,嫌疑人会有自己的考虑,从律师角度来讲也没有意义。他表示,详细案情只有等公安机关递交起诉意见书后才能了解。
另一律师张培鸿也在17日下午也见到了他的当事人王勇。张培鸿也是受王勇家属的委托为其进行辩护。张培鸿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在见面中,他们的交谈并没有涉及到案情本身。“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希望我们不要涉及案情,所以我们只是跟他解释了有关法律”。张鸿培说,在这次会面中,他对王勇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解答。从跟他会面的情况来看,王勇会偶尔出现激动的情况,“但总的来说,情绪很稳定,身体也不错。”
张鸿培同时证实,几名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律师相互之间也没有沟通过,因为在目前的这个阶段,这种沟通既是不被允许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们之间的利益有所不同。”但到了辩护阶段,如果利益有共同点而有必要沟通的话,也将进行交流。
张培鸿坦言,因为案子本身的“敏感”,他感觉到了压力。
但无论如何,将间谍罪变更为侵犯商业秘密,这已足经让本对中国政府批评不休的阴谋论者暂时转变了风向。
8月12日,在《华尔街日报》的眼中,力拓事件与2006年俄罗斯的“萨哈林岛工程案”联系在一起。当时,迫于俄政府的压力,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将萨哈林岛工程的大部分股权卖给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工业公司。“国家的干涉,”该报评论道,“不仅增加了外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风险,也影响了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这种做法只会让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抬头。”
然而,随着第二天凌晨,上海检察机关正式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批捕四人后。一夜之间,力拓一案从英文媒体中的外交争执,变成了相对温和的商业案件。
“这个结果令人振奋”,英国《金融时报》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不把具有政治色彩的‘窃取国家机密’纳入罪名之举,而是以商业案件来定义此案,显示出了中国非常务实的态度。”
《中国接受新信条:生意第一》,《纽约时报》干脆以这样标题来响应,其分析指出,力拓一案的转折,可以说是商业的胜利。中国不再提及间谍罪,显然是与铁矿石进口价格的商业谈判有关。尽管,力拓员工仍要面临行贿与窃取商业秘密的轻罪指控:“但这些行为,只是全世界公认的商业谋略,而不是严重的国家间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