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学者体验藏族迎佛节 音乐透析藏族佛礼

2014-02-24 21:19:39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近日,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申波结束了其长达三年的研究,重点讲述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从音乐角度解读佛家乐理。通过对香格里拉松赞林寺“迎佛节”仪式的考察,透视了音乐与仪式的关系,并以个体观察的立场,描述了仪式音乐与仪式信仰“有效性”的互动关系,指出:念(经)、唱(歌)、奏(乐)作为一种结构表述系统,它在“迎佛节”仪式中,不仅构成了文化陈述的重要途径,更构成了藏民族群体重要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记忆。

在建筑规模上仅次于布达拉宫的云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自康熙二十年(1681)建成至今的三百余年间,围绕宗教信仰主题,它们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佛事活动规程和自成标准的宗教体系。作为云南藏传佛教的中心,松赞林寺举行的各式宗教节日上,音乐作为重要的构件,始终笼罩着仪式的全过程,为信仰的传播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正是这种以信仰为依托、以仪式为载体的宗教活动,成为了仪式的重要内容并作为香格里拉藏族的文化传统,承载并向外传递着对信仰的象征意义。

2012年的早春时节,申波专程考察了位于香格里拉城南的松赞林寺,对这里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迎佛法会”进行了全程采访与录制工作。

三月的昆明早已是阳光明媚,一派春暖花开的景象,但香格里拉的气温却仍在零度以下,举目望去,四周山峦的顶端都分别戴着壮美的雪冠,就像刚刚获得过神的加冕,显得格外气派。

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重要的佛事活动之一,一年一度的“迎佛节”在藏语中称作“丝朗清波”,意即把珍藏于寺院里的强巴佛塑像迎请出来接受人们的祭拜,以保佑来年的吉祥安康,这种沿袭传统的方式,表达出藏民族对未来的祝福。

“迎佛节”整个仪式由诵经、朝拜、迎佛、转经四大环节组成该活动的全景图式。

清晨五点,高原的天空繁星闪烁、万籁俱寂,松赞林寺在四周雪峰的陪衬下显得更加庄重而巍峨,当我抬头仰望宏伟的建筑群时,隐约感觉到夜色里蕴藏着一份蓄势待发的宁静,正在我的思绪飘忽之际,突然,扎仓大殿的顶端传来了“咚……咚、咚咚……,咚咚咚”如雷般轰鸣的鼓声霎时震撼着我的所有神经,鼓声穿越朦胧夜色在空气中振荡、消散、逐渐减弱,神秘的大地又回到沉睡之中。片刻的宁静之后,鼓点再度敲响,这一轮更加密集,它由慢到快,从点奏到连奏、从弱到强越来越激烈,当一声高过一声的鼓点逐渐趋于消失之际,一串威严摄人的法号声又把人们刚刚松弛的神经再度揪起。大鼓、法号的“混声”就在皎洁的夜空起伏、飘散……在萦绕着阵阵鼓号音响的松赞林寺,成群结队身着袈裟、带着黄色扇形帽的僧人从寺院的各个方向来到扎仓大殿举行集体的诵经礼佛。在藏语中,“扎仓”就是僧人聚在一起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公共空间。

大殿内两面鲜红色的挂鼓敲响后,刚才还是喧闹的大殿顿时安静下来,数百名僧人盘腿而坐,今天在高僧边巴的带领下,众人吟诵《达珠》、《桑堆》等经文,为即将举行的“迎佛”仪式举行盛大的祈祷活动。

经坛的两边坐着今日值日的乐队:左边是两副长把扁鼓、两副摇铃、一副大钹,右边是两支唢呐、一副海螺,诵经在领唱和合唱中依序进行:整个诵经仪式在,边巴的吟诵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干旋律,其他僧人的诵唱则分成一组又一组跟进的插部:以多声的结构围绕主干旋律穿梭往复、进退自如,形成一种带支声的曲式关系,尽管我对这种“织体思维”难以具象表述,也听不懂他们吟唱的内容,但从他们音乐的绵延中,我却能感受到时间过程中那抑扬顿挫的经腔旋律与藏地语言特征的关系,这时的乐队作为一种“阵容”,它们在每一段经腔的起拍和结束句,都会穿插进来进行一种情绪的烘托,而那一对挂鼓,执鼓的僧人也会非常默契地不时穿插其间,配合经腔的韵律构成“板、眼”的支撑。在这种神圣的氛围中,那低沉、恢宏的轰响,犹如地底挤压发出的音声在夜色中回荡,森严的音响肃穆地笼罩着整个寺院。

大约临近早晨八点,迎着天际飘来的片片白云,大鼓再次敲响,法号的声音也随之而起,刚才还是一派肃穆的扎仓大殿顿时松弛下来,它意味着集体诵经的结束。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云南 藏族 佛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美宠物狗与男童做“双胞胎”

王诗龄“强吻”kimi林志颖显尴尬 曝俩萌娃有爱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