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建州60周年站在新起点描绘幸福生活新画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03 23:00:33
分享

“阳光总那么灿烂/天空是如此湛蓝/永远翠绿的苍山/我爱蓝色的洱海/散落着点点白帆”大理,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地方,因靠山而秀美因临水而婀娜,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又为它的美增添了不少厚重感。家喻户晓的大理,成了山美、水美、人也美的代名词,一跃成为云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11月22日,全州国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辖1个(县级)市、11个县、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活着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2015年末户籍人口3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016年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6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州上下艰苦创业、悦意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将大理建设成了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幸福的魅力大理。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是建州之初大理经济的真实写照。建州60年来,大理州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由弱到强。全州生产总值从1956年的1.6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00.10亿元,比1956年增长64.88倍,年均增长7.3%。

全州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从变单一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变单一的物质生产结构为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变重投入轻效益的发展为质量效益速度并重型速度型发展格局。

大理州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紧紧围绕“工业强州”战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60年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门类渐趋完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州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要领域和推动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60年来,大理州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升,地处滇西、群山阻隔的特殊地形、地貌一直以来是大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如今已建成了广大铁路、楚大高速公路、大理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构成了“铁公机”的立体交通体系,夯实滇西交通枢纽地位。农村通过“通畅工程”“通达工程”实现了全州农村公路村村通,改变了大理州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全州公路总里程达1.96万公里,是建州初期的15倍,公路密度发展到每百平方公里66.38公里、每万人56.05公里,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总里程376公里,占全省的9%。铁路运营里程达245公里,在建里程约299公里。全州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0.7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7.93万辆。

建州60年来,大理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理州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5元增加到2015年的27081元,增长78倍,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53元增加到2015年的8766元,增长164.4倍,年平均增长14.8%。201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97.8亿元,比1956年增长20109倍,年均递增18.29%。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水平的增长,居民消费档次明显提高,消费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七十年代末的生存型转向温保型,再由温保型向总体小康型转变。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努力做精大理旅游品牌

大理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业是大理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坚持旅游与产业发展融合、旅游与文化发展融合、旅游与生态环境融合,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挖掘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做精大理旅游品牌,全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州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12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94亿元,与”十一五“相比均实现翻番。

大理旅游资源丰富,苍洱观光休闲度假、宾川祥云佛教文化、洱源温泉休疗度假、巍山南诏文化、鹤庆银都水乡、剑川文化生态六大景区,以及南涧、弥渡、漾濞、云龙和永平五县各具特色。目前,全州130多个景区景点中,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构成大理最浪漫迷人的”风花雪月“四景。游玩在大理、休憩身心在大理、回归田园在大理、享受美味在大理,来到大理你总能找到最适合你的一种休闲方式。

生态保护治理显成效民族团结进步花常开

自古以来,大理各族人民始终坚守古老朴素的生态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时作出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大理各族人民将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汇聚点,奋力争当全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效益的多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洱海保护治理、环境污染防治、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全州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稳定、稳中向好态势。

60年来,大理州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合,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宝贵的财富“,明确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

近年来,大理州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为抓手,投入专项资金1亿多元,整合各类资金5.6亿元,先后创建了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168个示范村、9个示范社区,打造了鹤庆新华村等3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合各类资金76.63亿元,帮扶发展条件滞后的1225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实现”五通八有“;提升150个样板村,实现”五好八高“引领发展。洱源县郑家庄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大理州多次被授予全国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3年8月,大理州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首批13个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之一,2016年9月,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

大理州60年的巨变充分证明,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走向繁荣幸福的必由之路。建州60年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大理将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三个定位“为目标,夯实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生态文明和文化旅游”两个品牌“,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三篇文章“,强化从严治党、依法治州、改革开放”三个保障“,把大理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标兵,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世界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滇西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新路子,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