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纪实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全州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11个民族,辖七县一市,总人口348万,少数民族占56.7%。这里历史悠久、传统光荣,人杰地灵、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文化多样,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富集、潜力巨大。然而,千百年来,这里却一直经受着石漠化的严重威胁。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与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的石漠化搏斗,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被判定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创造出了无数的绿色生态奇迹,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的壮丽诗篇……
疯狂的石漠
水土流失,极度干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山坡溜光、石丛遍布,石漠化现状让人触目惊心!文山州是我国典型的岩溶地区,岩溶广泛分布全州8县(市),全州岩溶面积16792.5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3.4%;石漠化面积1014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9%。这里的人们,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要面对茫茫的大山和疯狂的石头。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不断蔓延的石漠化一点一点吞噬着人们的希望。
文山州石漠化地区多处于偏远山区,这里的人民以农牧业为生,为了温饱,人们不得不在陡峭的山坡上年复一年延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一年种,二年荒,三年只见大石头。”“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是石漠化地区的形象描述。长期以来,许多山区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陷入了“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耕地被侵蚀,土壤肥力降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大量耕地撂荒或废弃,使石漠化地区成为生态最恶劣、经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严重。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州共发生洪涝灾害37次。2009年8月以来,文山遭受了长达一年的百年不遇特大旱灾,全州8县(市)102个乡镇943个村委会13782个自然村受灾;农作物绝收153万亩,粮食减产10570万公斤;林地受灾732万亩;全州120.7万人、61.3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库塘蓄水和主要河流来水锐减,33座小型水库和380座小坝塘干枯,18条河流断流,大批水利工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6.8亿元。
为了从石缝里仅存的泥土中种出包谷,刨一碗饭吃,人们起早贪黑,整日在山间忙碌。由于贫穷,儿童不能上学,群众生病不能就医。为了吃水,人们每天要到十几里外肩挑背扛,消耗大量劳力。据统计,现在文山州居住在石漠化区的人口有100多万,多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石漠化的形成和蔓延已经给文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治理石漠化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