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西南地区>云南>云南新闻
昆明工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将迎来“黄金时代”
2010-12-24 14:47:29      来源:昆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新闻速读 昆明“十一五”的5年,成为1995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5年;新上项目最多、投资增长最快的5年;基础设施投入最大、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5年;园区建设成效最明显、园区经济不断提升的5年。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的动力、社会文明化的灵魂,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改变农耕社会的助推器和大熔炉,没有工业化,市场化就没有主体,信息化就没有载体,城市化就没有内涵,国际化就没有实体。”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的这番话,阐述了一座城市为什么要将工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同时也指出了昆明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理清了昆明人长期为如何发展而摇摆不定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将思路和决策坚定不移地贯穿到大发展的行动中。

在市委的正确决策和强力推进下,昆明的工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2004年,昆明工业的增加值为363亿元,2009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32.36亿元,预计今年可达到730亿元。

争论不休曾阻碍发展

长期以来,昆明强市是依靠工业或者其它产业,曾经历过几次理论、规划与政策的大争论。

最有名的争论之一是,把昆明建成旅游城市,其实发展工业与建成旅游城市并不矛盾;最有影响的争论之一是,把昆明建成祖国西南的商贸中心,而城市的功能本来就是商贸中心,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有学者认为,建成商贸中心城市的战略指导思想,等于什么也没有说;进入新千年以来争论的话题是把昆明建成历史文化名城。而经济社会发展史的规律表明,城市起源于社会分工,发展于商贸,腾飞于工业。历史文化、商贸、旅游等,都不能脱离城市工业而独立发展;没有工业的发展,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是没有前途的。

昆明市为战略定位而起的争论,某种程度上干扰影响乃至阻碍了昆明的发展,使这个曾一度让全国人羡慕不已的城市,在全国的排名年年退步。2007年,昆明在全国44个中心城市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列30位,增长速度位列29位,在西部13个中心城市中,工业增速排名第10位,昆明面临着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少的局面。

上下一心拼出5年巨变

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要解决发展缓慢的问题,必须重新选择支撑点,工业强市的思路再次回到决策层的视线。

尽管2003年昆明市就出台了工业向园区聚集的政策,制定了“十一五”工业发展倍增计划,2006年还组织了全市工业战线及相关委办局的50余名领导干部赴成都进行工业专题培训。但由于推进的硬性指标少,配套政策不全,抓落实不够,形成了目标准确、蓝图宏伟、举措不多,行动不力的现状。

2008年初,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召开,仇和在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工业作为加快发展、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关键。要盯住工业强市的目标,着力工业突破,聚力园区建设,强力发动工业经济大发展攻坚战,狠抓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工业突破、园区建设作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作为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到主攻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招商引资的最前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采取最特殊、最灵活的政策措施,强势发动,超常突破,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大跨越、大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昆明“十一五”的5年,成为1995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5年;新上项目最多、投资增长最快的5年;基础设施投入最大、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5年;园区建设成效最明显、园区经济不断提升的5年。

逆势而上“危”中抢“机”

正当昆明市工业迎来中兴时代之际,呼啸而至的全球金融风暴毫不留情地席卷到昆明,造成2009年上半年全市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负增长局面,特别是精炼铜、铝、普通机床等价格下降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突出。“保增长、促发展、上水平”成为昆明工业的第一要务。

对此,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清形势,正视困难,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压力和挑战。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服务指导,着重抓好红云红河、昆钢、云天化等136户重点优势企业的发展,大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强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开发及光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着力发展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抢抓国际资本向我国聚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使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陆续进驻昆明各工业园区。昆明人也真正领会并亲自体验了一座城市在全球和全国发展的大势中如何抢抓机遇。

工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工业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可达206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达到12.6%,人均生产总值可达32360元,比2005年增加了14787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

特别是今年开年以来,全市抓住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应对百年不遇旱灾的严重影响,着力破解工业发展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使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超额完成省级下达任务指标的300%。仅今年1-9月,昆明市就已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同比增长了16.7%,增速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改变了2008年初昆明市工业增速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在全省16个州、市中增幅排名第10位的状况。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已经达到1141户,超额完成年度1100户的目标;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管理的面积由5年前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291平方公里,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开发面积已经达到了1061平方公里,而2006年,这个数字仅仅是88平方公里。

新一轮发展目标已确定

在“十二五”的新一轮发展中,昆明市工业的目标已确定。即加快推进电力装备、机床、光电子、机场物流装备、铁路养护装备、有色金属、磷化工、煤化工基地建设,争取空港经济区、杨林、安宁、海口等省级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超前规划好汽车产业和石油产业基地。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企业的“退二进三”搬迁改造,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工业集中集群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末,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到1500亿元以上,全市工业增加值达1900亿元以上,使目前工业占全市GDP比重由38%增加到45%以上。

通过5年,特别是近3年的拼搏,昆明工业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十二五”期间高速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昆明将彻底转变工业化严重滞后于城市化、市场化的现状,快速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并以崭新的姿态承担起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城市的重任。(完)(记者 冯丽俐)

来源:昆明日报 编辑:杨鑫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扫黄打非
>> 详细

各地新闻
有关方面应保持冷静克制,为缓和当前紧张局势、维护半岛和平稳定、推动半岛有关问题重回对话谈判轨道,作出切实积极努力。以下是12月2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问答全文:  2010年12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主持例行记者会。>> 详细
点击排行
  公安部:机动车不按规定安装号牌固封装置不许上路
外交部就胡锦涛主席访美、朝鲜半岛局势等答记者问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