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野生动物园内则在加紧为犀牛馆及隔离检疫场进行最后的消毒。据了解,犀牛馆在一个月前已经建成,然而在犀牛到达前,根据云南省出入境检验局的要求,每天必须进行复杂的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杜绝一切对犀牛不利的因素。绿化人员还在馆舍前种起了花草,希望给犀牛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食物方面,野生动物园技术总工徐教授亲自调研犀牛的食谱,精心选取青草供应点,并挑选犀牛爱吃的颗粒饲料、麦片、苜蓿草粒。“这批犀牛是亚成体,除了日常青草的供给,还要定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帮助它们健康成长。特别是在到昆明的初期,还需要在食物里添加相应的营养成分,帮助犀牛恢复体力。”徐教授说。
相关链接
白犀又叫白犀牛、方吻犀、宽吻犀等,体大威武,形态奇特,是体形最大的犀牛,也是仅次于象的第二大陆生野生动物。它栖息于非洲赤道南北草原,群居,食草,主要在傍晚、夜间和清晨活动。白犀孕期547天左右,每胎仅产一仔,6-9岁性成熟,寿命为20-25年。白犀刚出生体重就有65公斤。人类是白犀唯一的天敌。目前,白犀的数量极其稀少,被CITES列为国际附录Ⅱ保护动物。
白犀的长相奇特、怪异。白犀体形庞大,长3-4.5米,肩高1.75-2。05米,体重2-3.5吨。它是近视眼,两只很小的眼睛分别长在头部两侧。观察物体时,得先用一只眼睛盯着看,再换另外一只看。它的耳朵像一个管道,可以自由旋转,听觉非常灵敏。白犀还长着一个巨大的方形嘴唇,它吃过的草的痕迹像割草机切割的一样整齐。白犀皮肤光滑无毛,只有耳部和尾部有毛,皮厚达3厘米。它的头特别长,达到1.2米。鼻梁的皮肤上还长出两只奇特的角,一前一后,一大一小。前角向后弯,长1米左右,甚至有超过1.5米的;后角长50厘米以下。它的肩膀由发达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连接着韧带以支持头部的重量。四肢粗壮有力,前后脚均为3趾。白犀的皮肤并不是白色,而是蓝灰色或棕灰色。“白犀”的名称来自于荷兰语“weit”,意思为“wide”(宽平),针对它们宽平的嘴唇而言,后来被人误称为“white”(白色),故称“白犀”。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记者 李映青 通讯员 李丽)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