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芦,我家的大花牛这两天吃手不如以前了,也不知是咋回事,要不你抽个控帮我看看去?”“好啊!咱这就去瞅瞅,说着话,老芦放下了手中正忙着的活,跟着邻居就走。
老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总场双泉集六连的一户养牛大户,名叫芦喜成,现养有奶牛102头,种公牛1头。养牛几年来,一家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收入一年比一年提高。
现年45岁的芦喜成是一名普通党员,以前在单位养过鱼、种过地、当过电工,尝尽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拼死拼活也只能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2005年,他下定决心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开始了他的养殖生涯。
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了:养殖业必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占领市场,有了规模才能有效益。于是他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共投入30多万元建起了牛舍,并贷款购买了25头澳牛。为了能尽快掌握养牛技术,芦喜成到总场各个大规模养牛场考察学习,并积极加入到总场成立的养牛协会当中。通过“拜师学艺”,芦喜成掌握了养牛的技术、牛舍建设、防疫防病、饲料配制等关键技术。
通过芦喜成的精心饲养和大胆管理,牛场在年盈利达10多万元。赚了钱,芦喜成更增强了养牛信心。2010年又准备贷款与总场签订新建一座挤奶厅的协议,并投资6万余元扩建了新牛舍,使自己的牛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牛奶价格不稳定,但芦喜成的牛场因为有规模,并与143花园乳业签订了购销合同,所以他的牛奶价格始终高于普通养牛户0.8元/公斤以上,他总结经验,通过认真分析市场规律,加上国家扶持政策的出台,他决定在能繁母牛养殖上下大功夫,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将所有资金投入到能繁母牛养殖上和扩大建设牛舍上。
经过几年拼搏,芦喜成颇有感悟:“资金是基础、技术是关键、政策是保障、思路是方向”。“一人富不算富”,他决心把连队职工也带动起来,共同走上致富之路,把养牛经验毫不保留地告诉给连队职工,谁家在养殖过程中遇到啥疑难问题都会跑到他家来请教,而老芦也总是不厌其烦的给大家解疑答惑,有的问题自己也拿不准的时候,他就会给总场兽医站的医生打电话详细咨询并记在随身带着的一个小本子上,然后再给养殖户做详细解答,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双泉集六连的奶牛养殖户逐渐增多,目前已达到30余户,且平均每户养殖户年收入都达20000元以上。
芦喜成依靠科技养殖,不但把自己的牛场办得红红火火,而且还将自己的科技养殖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全连养殖户,一些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时常有人说:”老芦,你干嘛把你的养殖经验都告诉别人,现在养牛的人多了,不是多了和你抢市场的人了?“每到这时,芦喜成总是笑呵呵的说道:”现在养牛的人多了,说明养牛有赚头,可以让大家都多挣点钱,过上富裕日子,大家都富了才是我的最大心愿,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来源: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通讯员 史宏利 王红霞)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