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患者,为党赢得一片民心”
庄仕华深情地说:“在为各族群众治病的过程中,我感到救治一个患者,就能温暖一个家庭;温暖一个家庭,就能为党赢得一片民心。”30多年来,庄仕华自觉践行和谐使命,为党树立和谐之碑。
一辆120急救车驶进医院急诊大楼。原来,维吾尔族妇女哈力旦从喀什来到乌鲁木齐看病,一下火车就被“医托”骗到一家私人医院,结果手术失败。
此时,哈力旦已昏迷不醒。庄仕华迅速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将生命垂危的哈力旦救了过来。一天,庄仕华到哈力旦的病房查房,推门看到她丈夫在门后做“礼拜”。医护人员和患者也反映,哈力旦丈夫每天做“礼拜”影响护理工作和患者休息。庄仕华心想:做“礼拜”是少数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尊重。
第二天,庄仕华给哈力旦专门调整出一个单人病房,对哈力旦丈夫说:“在这里你可以静心地做‘礼拜’。”在3个多月的治疗中,庄仕华每天都要到病房去看看,哈力旦的女儿苏买娅爱吃核桃,他每次都在口袋里装几个核桃送给苏买娅。
在古尔邦节到来之际,庄仕华提前从清真餐厅订了可口的饭菜送到哈力旦病房,病房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苏买娅搂着庄仕华的脖子高兴不已,哈力旦和丈夫当场给女儿起了汉语名字“甜甜”,让女儿认庄仕华做“阿达”(维吾尔语:爸爸)。从此,庄仕华经常能听到哈力旦全家的问候,听到甜甜那甜美的童声。
6月18日,庄仕华指着哈力旦住过的单人病房对记者说,这间病房一直留给那些做“礼拜”的病人。
据了解,30多年来,庄仕华和同事们为560名各族患者除了病根拔了穷根,帮助这些群众先后走出生活困境,由此,庄仕华也结交了许多农牧民朋友,甚至成为经常走动的“穷亲戚”。
5月18日中午,庄仕华已经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走进了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二宫村维吾尔族残疾青年阿合买提的家。阿合买提因小儿麻痹导致下肢残疾,父母双亡后,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庄仕华亲自为阿合买提制作了一辆可以代步的滑轮车。当庄仕华将滑轮车送到阿合买提面前时,没想到,一向对人冷冰冰的阿合买提一下跪倒在地,流着泪说:“院长,我能叫您阿嘎(维吾尔语:哥哥)吗!”现在,阿合买提已经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小伙子。
事实证明,庄仕华每救治一位少数民族同胞,就温暖了一个家庭,就确保了一方稳定。阿合买提、木合塔尔、阿黑娅老人、沙娜夫妇、吐拉西夫妇、木扎别克兄弟,这些被庄仕华救治帮助过的各族兄弟姐妹在关键时刻走村入户,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叮嘱各族群众不要上坏人的当,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群众的口碑就是为党树的丰碑”
“在百姓急需得到帮助的时候,只要出一把力,尽一份心,问几声好,他们就会从我这个普通党员身上感受到一丝丝温暖,看成是党播洒的阳光雨露。群众的口碑就是为我们党树的丰碑。”庄仕华说。
在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白布榭村,维吾尔族大娘努尔夏提每年给小孙子阿古力过生日时,都要先进行一个特殊的仪式:在饭桌主位上,给庄仕华摆上一副碗筷,然后努尔夏提一边带着家人向庄仕华的空位上鞠躬、献上奶茶,一边说:“不能忘了共产党,不能忘了庄院长,他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哪!”
这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天庄仕华下部队巡诊路过白布榭村时,草原上突然传来一位老大娘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救救我的洋甘孜(维吾尔语:儿媳妇)!庄仕华赶紧停车询问,原来这位老大娘的儿媳妇突然难产,生命垂危。“快!救人要紧!”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努尔夏提的儿媳妇顺利平安生下一个小巴郎(维吾尔语:男孩)。努尔夏提大娘在庄仕华面前长跪不起。
努尔夏提大娘的长长一跪,跪出了庄仕华的深深自责:一定要解决偏远牧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从此,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定下一个“铁规矩”:医疗队到基层部队巡诊,为偏远乡镇、牧区的医护人员“传经授艺”每年不得少于4次;对没有医护人员的偏远牧场,医院每年免费为他们培养3名医护人员。
近10年来,庄仕华带领医护人员深入和田、喀什、伊犁、塔城等偏远农牧区的100多个乡村授课500多场次,免费为白布榭村等20多个村庄牧区培养医护人员100多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有一件事让庄仕华特别难忘:2006年4月6日,回族青年马瑞来到医院邀请庄仕华参加他母亲的葬礼。3年前庄仕华给马瑞母亲做过手术。马瑞含着热泪说,老人弥留之际,一再叮嘱“一定要请庄院长来啊,有庄院长来送我,我就走得安心了”。
“按照穆斯林的习俗,非穆斯林人员不能参加穆斯林的葬礼。这个打破习俗的邀请不一般,我没有理由不去!当老人的遗体缓缓放进墓穴后,她的3个儿子走到我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请我向墓穴撒第一把黄土。这是穆斯林葬礼中最为郑重的一幕,却让我这个非亲非故的汉族医生撒出第一把土,这种信任情深似海!”
虽然时过5年,但谈及此事仍让庄仕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6月18日,在他狭小、过于拥挤的办公室,看着桌上的小石牛,庄仕华郑重地说:“我就要做一头牛,一头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老黄牛,为新疆各族人民做一辈子好事的牛。”
来源:新疆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