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成一年一度探亲叙旧的想念
对于“哪儿的人”这个问题,史佳从来都毫不犹豫:深圳人。这种斩钉截铁的语气,还常见于青岛人、大连人等等,他们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城市从所在省份中拎出来,带着浓浓的自豪感,与广东人、山东人、辽宁人区分开来。
事实上,我们所遇到的很多深圳人、青岛人、大连人,并非当地“土著”,而是来自周边的小城。比如史佳,她真正的家乡是深圳旁边的一个小镇。不过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城市”作为自己的身份标签。
“第一是为了方便认知吧。”史佳解释说,对初次见面且不能确定是否深交的人,你说一个偏远的地名,还得解释半天,太麻烦。
其次,“大城市”标签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说自己是从深圳或者青岛、大连来的,别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些城市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所以连带着对你的印象也是偏于时尚、富裕的。这些小小的虚荣心会让人在社交时更加自信。”
史佳眼见过一个山东同事介绍自己是“胶州人”,结果上海客户立刻关切地问起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附加一些“你能在上海工作,朋友们很羡慕吧”等等的奇怪问题。结果那位同事后来就改口称自己是“青岛人”了。史佳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售货员听说她是深圳的,笑道:“哎哟,深圳老好的,你怎么跑上海来了呀?”史佳就故意叹了口气:“没办法呀,男朋友在上海啊,哈哈。”
“虽然是不相关人的羡慕,是虚荣心带来的小快乐,但生活不就是由这些小快乐小烦恼组成的吗?不然像我这样在上海工作的白领,一说是湛江旁边某个小镇的,对方可能第一印象就是凤凰女,在人际交往时会莫名多出一份戒备心来。”
所以从2002年到上海开始,一直过了五六年,史佳在回答“哪里人”的问题时,总是说“深圳的,不过在上海工作生活。”她并不想简化成“上海的”,即便她有了上海户口,但一个外地人在上海,听起来总像“沪漂”,立马变成居无定所、为柴米油盐奔波的劳碌形象。
不过当史佳在上海结婚生子之后,她的身份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前两年春节回家探亲,聚会时大家开始介绍史佳说:“她是上海来的。”史佳这才发现,当她在上海不时地强调自己的“深圳人”标签时,她的老乡们已经给她打上了“上海人”的标签。
史佳并不抗拒这个标签,因为从目前来说,这个标签的附加分还挺高,“别人都会羡慕地说,哇,大上海来的啊。”
“更重要的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其实最终决定于你自己的‘根’在哪里。”史佳发现,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十年,她与这个城市已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嫁给上海人,多了一大帮的上海亲友;在上海工作近十年,有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有自己的职场圈和社交圈;生了个上海户口的小孩,又多出一个妈妈宝宝网络。相比之下,遥远的家乡变成了一年一度探亲叙旧的想念。
现在再回答“哪里人”这个问题,史佳有时候会说“我是上海的”,细说起来,则是“我是深圳的,不过户口是上海的,在上海工作生活很多年了。”
我到底是哪里人
孙耀祖以前很少说自己是“湖北人”,别人问起时,他总会回答说“十堰的”。这是城市自豪感使然。“十堰的经济、治安都是湖北第一!”这个“80后”笑眯眯地说,“如果碰到别的湖北人,我一说是十堰的,就觉得在气势上强过他。”
不过,自从去厦门上大学开始,孙耀祖的城市自豪感就受挫了。室友的一脸茫然令他记忆犹新。“十堰,在哪儿?好像是中部吧?”后来大学第一堂课自我介绍时,孙耀祖就主动加了一句话:“我来自一个以汽车工业出名的城市——十堰……”
然而“十堰人”孙耀祖很早就决定,自己将成为“非十堰人”。“十堰是个移民城市,我们遇到朋友都问祖籍是哪里。我的父亲是东北人,母亲是杭州人,在十堰的亲戚也没有一个是湖北人,从小父母还有亲戚都说,以后老了要去南方生活。”孙耀祖不会说十堰方言,也没有特别的乡土观念,有时候遇到浙江人,反而让他有亲近感:“哎,我妈是杭州的,我们半个老乡呢。”
如家人所愿,高中一毕业,孙耀祖就去了南方。在厦门上学,在上海工作,拿了上海户口。“十堰”的标签越来越淡了,但孙耀祖并没有找到可以代替“十堰”的标签,很多时候说起老家,他依旧会回答“十堰”。孙耀祖从没有觉得自己是“厦门人”。虽然他非常热爱这个环境优美的城市,虽然这里有一帮让他思念的好朋友,但他在这里只生活了四年。他也不觉得自己是“上海人“,虽然这里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有一些下了班可以一起吃喝玩乐的狐朋狗友,但他不会说上海话,在这里没有亲属圈。“可能因为我在这两个地方生活的时间还不长吧,只有工作、学习和朋友,随便换哪个城市背景都差不多。”孙耀祖分析说。
因此对于“你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孙耀祖的答案经常因人而异。遇到不相熟的人,他会含糊地说自己是“湖北的”;亲近一些的朋友,变成“湖北十堰的”,再熟一点儿的,他就会说到祖籍,说到自己的大学。
现在孙耀祖正着手准备GRE考试,他想趁年轻的时候多走些地方,到处看看。“如果到了国外,别人问起来,我会说‘我是湖北的,不过我在厦门读书,在上海工作’,哎,这样说起来好像很麻烦呢,如果我再换一个城市工作几年,那这个介绍列表不是要更长了?”
但是这样的城市履历表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人身上。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们不再局限于一地生活,他们的足迹可能不会停留在一两个城市,甚至还会走过很多国家。
“如果我在哪里安家落户,把父母接过来,那我对这个地方的归属感会强烈一些。但要详细说起来,我可能还会列一张城市履历表出来,是因为我对每个城市都有深厚感情,还是没有一个城市让我最留恋?”
对还要在多个城市奋斗的孙耀祖来说,“你是哪里人”是个挺复杂的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