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二:“被就业”
2009年,一名应届毕业生在某知名论坛上发表文章痛斥学校就业率造假行为,其中“被就业”一词在文章转载中被放入标题使用。此文受到网友的高度关注,“被就业”一词成为当年网络的热门词汇。
四川某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反映了其“被就业”的遭遇。她今年毕业,自己没找到工作,在学校的安排下,在一家商场做一份类似销售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没过几个月,她就主动离职了。像她这样“被就业”的同学不在少数。她说:“学校会为了保证就业率给你随便签就业协议书、安排个工作。介绍的多是不适合的工作,结果做不了多久就不想做了,相当于没找到工作。”
现象三:学校公布的就业率不透明
就业率数据统计不透明、不公开,在一些普通高校较为严重。不少同学认为,90%至100%的就业率不可信。
北京一所民办大学的学生说,他们毕业时都不用交就业协议,同学中至少有1/3的人没有找到工作。在如今名牌大学的学生找工作都难的情况下,他不明白他所在的普通民办大学高达98%的就业率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统计数据偏高是肯定的,”陕西某大学的阮同学说得很直接,“将现实情况和学校公布的数字进行对比,很明显地就能觉得学校公布的就业率过高了。”
某财经大学的孔同学说:“我们也感觉学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很玄乎。我觉得像会计和金融等专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就业,而一些冷门专业的就业率水分就比较大。”
现象四:将研究生、出国留学生算就业
陕西某大学的阮同学对学校将保研、考研、出国的人数算作就业人数的做法很不认同。她认为,这些人虽然毕业了,但要继续深造,并没有获得劳动收入。应将这部分人单独列出来。
江苏某高校一学生也对此表示质疑。他说,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许多人就是冲着学院的就业宣传来的,现在,三年一晃而过,终于发现,所谓的高就业率往往是考研率与掺了水分的就业率统计之和。我们这群不知路在何方的大三学生,真的很无奈。也许明年,我们会成为就业率分子的一部分,希望我们不是弄虚作假的分子。
四川一所民办职业学院的行政人员透露,就业率造假的现象不仅在民办高校中较为普遍,公办高校也同时存在,只不过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加严重一些。他认为,公办学校拉高就业率是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而民办学校的招生规模关系到学校的生存,没有“好”的就业率就招不到学生。而且,如果就业率不高,自身的办学规模也会受到限制,招生名额会减少,办学经费也随之减少,如此恶性循环,学校必会陷入困境。这位行政人员说,他所在学校公布的就业率为96%,但真实的数字究竟是多少,他不肯道出。
南京大学 沈双逸
来源:人民网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