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靠要到找市场,改制单位活力迸发,艺术生产力空前释放,新体制、新机制催生连台好戏,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文化活动名扬海内外
2010年4月,太原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两台话剧《疯狂的疯狂》、《饭局》同时在上海和北京开演。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小剧团能在大都市主流剧场商演,这在两年前无论如何都不敢想。
改革前,太原市话剧团根本就无戏可演,职工每月工资来源,是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差额补贴,平均600元左右,单位欠缴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公积金已多时,就连冬季取暖费都交不起。正式转企改制后,以"养精兵、精养兵,改体制、转机制,创名团、创品牌"的改革思路,开始"变身",不到两年,创作演出话剧《饭局》《红色遗言》等5部作品。一线演员平均每月演出16场,工资达5000元,是改革前近10倍。
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院团艺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山西华晋舞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剧《粉墨春秋》全剧排练已经过半。省话剧院正在筹拍反映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绿化蓝图绘到底,将"不毛之地"改造为"塞外绿洲"的感人事迹,新编现代戏《塞上家园》。
山西教育出版社开阔视野、面向市场,打造了多种品牌图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财经类图书《公司的力量》《央企真相》,发行分别突破30万册、10万册。今年7月20日,新闻出版署发布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在全国581家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山西教育出版社位列第30名,较之2009年提前33名,成为全国出版领域的一匹黑马。
改革激发了国有文化企业的活力,给民营文化企业带来新契机。
从黄土地走出的 "泥腿子",能将绛州鼓乐打进世界高雅艺术殿堂,成为山西省迄今走的最远的文化品牌,被联合国教科文确立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他们灵活的机制,创新的能力,瞻前的眼光分不开。今年3月,他们又把新创鼓乐剧《杨门女将》打进了人民大会堂,打出了国门。
清徐嫦娥艺术团等省内外一大批民营企业创作的佳作同样精彩,在服务人民,繁荣舞台、荧幕和荧屏上,与国有文化企业相得益彰。他们创作的晋剧 "梅花版"《打金枝》《龙兴晋阳》《大红灯笼》三部晋剧的精品大戏唱响全国,今年上半年,该团演出550场,演出收入逾450万元。
随着山西省煤炭企业大幅整合,煤焦行业门槛提高,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影视作品。其中,《走西口》《喜耕田的故事2》《天地民心》《西口长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在央视热播。《红军东征》《情归陶然亭》《荣河镇的男人们》等电视剧已经制作完成,即将与观众见面。
精品佳作,从一个方面代表着当地文化发展的水准。令人欣慰的是,山西省县级文化企业也呈现出佳作连连好评不断的局面。
艺术来源于人民,艺术服务于人民。
今年8月,高平市人民剧团赴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送戏下乡,为乡亲们连续演出三场上党梆子现代戏《西沟女儿》,整个村子激动地彻夜难眠,老乡们把一面绣着"送戏下乡,情系百姓,文化惠民,丰富生活"的锦旗交到这个团的团长陈素琴手里。该团常年活跃在太行老区,每年下乡演出400多场。近几年更是红红火火,自排新剧5台,移植大戏11台,年年都有新剧演,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去年应邀赴沪亮相世博会,慷慨激越的上党梆子唱响天蟾逸夫舞台。今年下半年受一家国外公司邀请,还要把上党梆子唱到美国。
改革同时已延伸到文学领域,签约作家体制同样激活文学创作。8月7日,中国作家协会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公布第一轮投票入围作品名单,山西省6名参评作家中,李骏虎的长篇小说《母系氏族》,成一的长篇小说《茶道青红》上榜。青年作家李骏虎是山西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近两年,他创作的中篇小说《前面是麦季》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改革催生三晋舞台春色满园,连台好戏。转企改制的艺术院团由"盆景"变成"百花园",由"试验田"变成"丰收田"。在举国关注的国家和山西的重大庆典与展演中,山西的文艺精品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在讴歌民族伟大复兴和转型跨越新山西的音画史诗中,留下了歌声与舞姿。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山西省组织12个艺术院团进京,13台精品大戏同时在首都7个剧场展演,12天演出28场,观众近4万,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首都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启幕,大型歌舞《黄河情韵》等山西省8台精品剧目同时在沪上演。祁太秧歌、晋北鼓吹、五台山佛乐、风火流星依次亮相宝钢小舞台。清徐背棍、翼城花鼓、孝义杖头木偶、壶口唢呐、太原威风锣鼓和吕梁鼓舞飞翎在世博园路巡游。
2011年3月,"魅力三晋"山西文化艺术精品上海展演月,山西省7个文艺团体创作演出的7台大戏连续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演出54场,观众近10万人次。著名文艺评论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毛时安说,全国其他省在沪举办的文化活动也不少,但像山西这样大规模、高密度组织文化艺术精品亮相,还不多见。
与此同时,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也成绩斐然。
去年,全省投入公共文化建设资金近10亿元,增长17.8%,高于同期财政增长幅度0.1个百分点;山西大剧院、山西省图书馆新馆等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已接近完工;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22处;大同、朔州、阳泉、临汾、运城5市开工建设文化中心、图书馆或博物馆,30多个县新建或改扩建了文化馆、图书馆;近700个乡镇新建了综合文化活动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实现9638个自然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近12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全省共建完成农家书屋7100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受工程村级站点2.8万个。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省市县三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省积极开展"优质放映、服务三农"公益放映活动,去年免费放映电影33.9万场,受益群众1500多万人次。
波澜壮阔的文化变革,快速崛起的文化产业,层出不穷的文化精品……
山西,这个曾经封闭的内陆省份,正在由煤炭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的征途中阔步前行!
来源:山西日报(记者 焦玉强 李晓芳)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