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弱小散乱到规模有序,文化产业增加值一路飘红,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组建六大集团,实施"五大战略",推动"五个一工程",山西省文化产业取得"五个新进展"
2010年7月29日,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标杆意义的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在太原召开。
会上,到任不久的省委书记袁纯清就响亮提出,以大片大作大戏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战略"。对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特别指出,在山西发展的"一体两翼"中,文化发展要成为"一翼一轮",要做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头部队"。并且明确要求把组建报业传媒、广电传媒、影视、广电网络、演艺五大文化企业,作为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2010年5月,省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组长王君,就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要像挖煤炭资源一样挖文化资源,努力实现由人文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特别要求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取得"五个新进展"。
小舢板无法远航,大航母才能劈波斩浪。
整合资源,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旨在建立新型市场主体,形成核心竞争力。为确保省属五大文化企业集团组建成功,不留改革后遗症。山西省组织有关人员,赴陕西等10余个与山西省省情相近,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调研,充分借鉴、反复比较各地的经验和办法。精心设计山西省改革的路径、方法,领导组成员单位研究论证30余次,组建方案数易其稿。
省财政厅、省编办、省人社厅、省工商局等29个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成员单位,全力支持,为五大文化企业集团组建保驾护航。2011年1月24日,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文同意组建省属五大文化企业。4月18日,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领导组原则通过五大文化企业集团的组建方案。
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将分散运营的100多张有线电视局域网进行整合,实现由"看"电视到"用"电视,单一视频业务变综合信息服务的转变,力争"十二五"期间,成为山西省文化产业的龙头和旗舰企业。
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剥离发行、印刷、广告等经营性资产,组建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力争"十二五"末,形成总资产10亿元,总收入8亿元的大型立体化传媒集团。
山西广电传媒集团,在调整、划转省广电局及山西广播电视台部分可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及部分经营性业务基础上组建,力争3年至5年上市,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传媒企业。
山西演艺集团,对省歌舞剧院、省晋剧院、省话剧院、省京剧院、省曲艺团进行改革和重组,通过改革促进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实现演艺与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力争建成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演艺文化企业。
山西影视集团,在山西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山西省电影公司、山西音像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广电影视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尽快打造精品,形成品牌。
2011年4月25日,省属五大文化企业集团的挂牌成立,标志着山西省文化产业驶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五大集团的成立,加上先期转企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省基本形成六大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新格局,随着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的不断涌现,文化企业实力持续增强,山西省文化产业总量实现"惊人一跃"。
2009年山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2.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2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山西省以大景点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已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拳头产品。五台山景区打造"五个五台山",云冈大景区量身定制综合旅游晚会《云冈秀典》,红色革命老区武乡县倾力推出大型实景演出《太行山》。今年以来,山西省重点打造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景点,加快提升大景区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其中,"五个五台山"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即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为品牌,打造国际五台山;以佛教名胜为核心,打造人文五台山;以山水资源为依托,打造风光五台山;以休闲体验为主题,打造休闲五台山;以特色会展为方向,打造会展五台山。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在市县并不平衡,省级项目多,基层项目少;有的市县多,有的市县少。为使全省文化产业均衡发展,省委宣传部适时推出并大力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五个一工程":出台一策,做强一业,磨精一品,办好一节,演好一剧。破题之举一出,大家觉得有了抓手,于是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市县都各尽所能、各显神通。运城市扩建宇达青铜文化基地,朔州市举办中国右玉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太原市大投入开发晋阳古城,长治市重点打造太行山红色文化品牌,大同市大手笔建设云冈大景区……优质产品不断涌现。
去年,晋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3亿元,比"十一五"初期翻了两番多。忻州市文化产业总收入达15亿元,占GDP的3.95%。阳泉市拍摄的电影《赵氏孤儿》票房突破1.8亿元。
生产集约化、市场规模化是解决少小散乱问题的重要途径,山西省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宇达集团、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皇城相府集团、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5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等16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围绕建设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和黄河文化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广灵剪纸等十大文化产品。
同时,社会资本开始大举进军旅游文化产业,在绵山景区成功开发的带动下,旅游与文化高度融合的项目从北到南遍布三晋,雁门关、新广武古代军事文化园区,雁门关生态园区,藏山文化园区、襄汾陶寺遗址文化园区等12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170亿元。
近年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崛起,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的"春天"里生机勃发,山西运城萨瓦莱斯制版有限公司等民营文化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小笑话也能做成大产业。
十年前,万荣笑话还是一种记录在人们脑子里、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笑谈。如今。万荣笑话文化产业从一棵小草长成了参天大树。万荣笑话图书多种多样,舞台剧、电影、动漫、音像制品琳琅满目,数十集万荣笑话电视连续剧也正在拍摄之中。据统计,万荣笑话产业年产值已达到近2000多万元。
此外,山西不断走出去,找资金、找技术、找人才、找市场。今年5月第七届深圳文博会,山西省文化企业投融资活跃,交易活动频繁,签约17个项目,融资61亿元,比上届增加21亿元。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定襄晟龙木雕、平遥漆器、广灵剪纸等12个项目,签约8000多万元。北京文博会山西省13个项目,签约逾15亿元。
品牌决定影响力。经过数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山西省各地的"文化节"异彩纷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五台山国际旅游节、大同云冈旅游文化节、运城国际关公文化节、太原晋商文化艺术节等节庆会展,提升了形象,聚集了人气,拉动了经济,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