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晋军三大高潮——走访老作家、省作协原党组书记 焦祖尧
山西历来是全国文学创作的重镇,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重量级的作家不断涌现,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作品接二连三,成绩有目共睹。提起山西文学创作的业绩,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焦祖尧将其归结为一句话,说到底,就是山西的作家们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引下,正确地处理好了“为什么和如何为”的关系。
焦祖尧认为,山西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的兴起,在上世纪50年代,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以及稍后点的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为代表的“山药蛋派”,秉承“文艺作品为人民”和为农民写作的创作理念,作家们身体力行,进乡村,下地头,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思同想,从而写出了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作品来。第二个高潮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了“文革”时期的压抑,适值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各种新鲜事物让人应接不暇,山西的作家们在作品里敏锐而准确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意志、愿望、情绪和心声,一时间,制造出了难以复制的“井喷现象”;而以成一、李锐、张石山、柯云路等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被全国文坛惊呼为“晋军崛起”。应当说,“晋军崛起”为山西文学事业的发展、为山西文学创作在全国引起关注和反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个高潮大致从上世纪末至今。这一时期,山西作家队伍“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局面基本形成,而尤以张平的文学创作为突出,他的作品以改革为切入口,以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为关注焦点,尖锐地抓住现实问题的本质,以社会主义理念来展现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真实图景。
焦祖尧说,近些年来,党的文艺政策深入人心,山西作家也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读好“文字与生活”两本大书,作品与人民、与社会贴近、再贴近,始终保持和时代的血肉联系。
本报记者 关海山
关注现实精品迭出——与老党员、老文艺工作者 韩玉峰一席谈
我们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党的 “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指引下,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不辱使命,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谈到这一点,我省文联荣誉委员、著名评论家韩玉峰深有感触。
6月20日下午,在省文联大厦,韩先生开始历数我省这几年的文艺成就:从 《立秋》《一把酸枣》到《走西口》《傅山进京》,从《千手观音》《解放》到《大红灯笼》,有的是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有的已经享誉世界。“我的感觉,从山西来说,就是党的‘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得到了真正的贯彻。调动起了文艺家的积极性、文艺作品非常丰盛,开创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为什么会这样?韩玉峰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给作家、艺术家提供了空前宽松的环境,有民主的气氛,有自由创作的天地。这些非常重要。创作上的自由度很大。心情非常舒畅,可以尽情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拿山西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举例,“这些影视作品拍一部成一部,都成为代表山西的标志性作品,影响非常大。”
纵观我省文艺发展现状,呈现的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文艺家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但现实主义仍然是主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常温常新,其基本的观点得到了山西文艺战线的重视与发扬。正因如此,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才会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功立业。
本报记者 朱慧
三大遗产辉耀神州——采访我省古建保护专家第一人 柴泽俊
山西在文物保护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相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大遗址保护、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全省博物馆建筑等十大文物保护工程为社会瞩目。文物保护事业对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文化发展和惠及民生进步方面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
山西素有 “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中国宋金以前的古建筑75%保存在山西。1934年,梁思成先生入晋考察,成为山西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的发轫开端。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几代文物工作者筚路蓝缕,苦心经营,以保护文物建筑为天职,为国家、为民族、为后代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数以千计的古建筑文化遗产。用老党员、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的话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文物大省,任重道远。检视山西文物建筑保护的成果,善莫大焉,功莫大焉。回眸山西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令人振奋,催人上进。
柴泽俊说,山西的文物保护事业是从中国营造学社为发轫的,20世纪的30年代中期,以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为核心的中国古建筑研究组,先后四次对我省雁北、忻州、晋中、吕梁、临汾等区域的多处古建筑实物进行调查,山西重要的古建筑佛光寺、应县木塔、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广胜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为山西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初创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1951年,省政府成立了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设立了五台山、太原晋祠、洪洞广胜寺、临汾尧庙、稷山青龙寺、芮城永乐宫、晋城玉皇庙、大同云冈石窟、朔州崇福寺、应县佛宫寺10个文物古迹保养所,标志着山西省的文物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了国家体制。1979年,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节拍,沐浴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春风,文物保护事业又一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一年,运行了近30年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升格为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的文物保护事业开始了新的征程。同时,成立了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商店,共同担负起保护山西悠久历史文明的光荣使命。机构的升格,平台的加大,带来了文物事业的全面发展与成熟。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山西的文物保护事业步入了繁荣与鼎盛时期。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