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山西视察时曾写下:山西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要研究长期解决水资源贫乏的治本之策,把水利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地位。山西大水网建设就是认真贯彻落实总理指示精神,在山西省“十一五”35项应急水源工程基本建成,百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地表水供需宏观达到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河库互连互通工程,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地区用水差异较大的问题,在空间和时间上满足各地区用水需求的工程体系。
大水网建设的总体思路:以保障转型跨越和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水需求为首要任务,以纵贯山西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以建设覆盖全省六大盆地和主要经济中心区的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十横)为骨架,并通过连通工程建设,将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这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相连通,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应急,丰枯调剂、促进发展”的山西大水网,使全省总供水量由目前的63亿立方米提高到86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
大水网的“两纵”分别是:
第一纵:黄河北干流线。北起偏关县老牛湾,经已建的万家寨水利枢纽,规划的碛口、古贤水利枢纽,和已建的禹门口、浪店提黄工程,南至垣曲县的马蹄窝,全长965公里,构成大水网的一条天然纵向水道,作为向境内供水的主要水源地。
第二纵:汾河~涑水河线。以汾河为主干,通过已建成的万家寨引黄南干线将黄河与汾河连通,黄河古贤供水工程将汾河与涑水河连通,形成815公里纵贯我省南北腹部地带的又一条纵向水道。
“十横”主要是十大骨干供水体系,通过两纵相连接。其中有5横是从黄河取水,另外5横是利用已调蓄的境内地表水;从水量上有37亿是境内地表水,24亿是黄河水。
十大骨干供水体系供水区总面积7.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9%,覆盖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70个县(市、区),受益人口2400万,GDP占全省的83%。到2015年骨干水网基本建成后,全省包括引黄水在内的地表水供水量达到61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地表水供水量37亿立方米,提引黄河水24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将由目前的35亿立方米压减到25亿立方米,全省年总供水量将达到86亿立方米。
十大骨干供水体系主要包括76项工程,其中已建工程61项,在建工程5项,新规划建设的水源工程及水系连通工程10项。规划总投资约300亿元。
在建工程主要包括引黄北干线、南引黄禹门口东扩工程、晋中松塔水库等,这些工程年底将全部建成。
新规划建设的10项水源工程及水系连通工程分别是:东山供水、吴家庄水库及漳河引水、中线吕梁(碛口)引黄、黄河古贤供水工程、黄河小浪底调水、西范东扩工程、龙门渠引水工程、龙华口调水工程、万家寨引黄南干线滹沱河连通工程、油篓山拦河闸工程等。
根据全省工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紧迫程度,“十二五”期间拟先期建设以下五大工程:
一是东山供水工程,从晋中东部水库调水至晋中盆地南部5县(市),保障晋中南部用水需求。
二是吴家庄水库及漳河引水工程,保障长治盆地用水需求。
三是中线吕梁(碛口)引黄工程,在黄河碛口枢纽工程建成之前,从黄河干流取水,通过400米扬程和110公里输水线路,在黄河与三川河、文峪河、汾河之间形成互连互通工程,解决吕梁用水问题。
四是黄河小浪底调水工程,从已建的小浪底水库库区垣曲县境内提水,穿越中条山,向运城市供水。
五是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及供水工程,枢纽工程主要由水利部黄委会牵头建设,晋陕两省参与。在推进枢纽建设的同时,我省也将力争同期开工黄河古贤供水工程,保障临汾、运城地区用水需求。
来源: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 孙瑞生)编辑: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