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趋利避害,放大“微慈善”的正面力量,除了呼吁广大微博用户恪守诚信的道德底线,也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微慈善”这一新的慈善平台,完善其捐助与筹款的监督机制,培育良好的民间慈善氛围。善用新技术,改善我国目前慈善事业的生态环境,是“微慈善”出现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热点回顾】
杨 堃
“虽然他成绩不太好,但在我们眼里依然是个好学生。”谁都没想到平时那么腼腆的男孩,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得如此“男子汉”。12月4日,在江苏高淳的一场车祸中,高二学生杨堃不仅及时救助了在车祸中受伤的老人,还喝止了试图溜走的肇事者,学校打算给杨堃一个嘉奖,以鼓励他的善念。
“跪着生”与“站着死”的对话
12月5日,浙江舟山,一幢高楼顶上欲轻生的男子让人看得胆战心惊,现场一名腿残的男乞丐不停地向楼上喊话,劝止男子轻生。这场“跪着生”与“站着死”的对话感动了众多网友,他也因此成为网民心目中的“乞丐谈判专家”。
志愿者激励机制
“做了好事,也应该得到回报。”为激励爱心,不少地方开始探索激励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河南开通“爱心银行”,志愿者零存“爱心”之后可以整取“帮助”;北京石景山区试点“公益反哺”,社区年满70岁的“五星级志愿者”,在80岁以前每月都可获得一次免费家政服务项目。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