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社会
“微慈善”,让我们离慈善更近
2011-12-12 08:57:14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微慈善”是微博广泛应用后,在慈善领域出现的新动向。如何趋利避害,用好新技术,改善我国目前慈善事业的生态环境,是“微慈善”出现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回顾上周暖流,在宁夏固原,支教老师通过微博为贫困孩子募集冬衣,现已收到3000余件;在辽宁沈阳,身患骨癌的12岁少年刘洋通过微博,实现了和象棋大师对弈的梦想;网友“艾瑶丫头”发出的善心微博“关爱清洁工、请将垃圾中的尖锐物品多包几层”,在上周仍以几何级数传播,被转发16万余次。随手转发,爱心接力,守望互助……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微慈善”渐入人心。

“微慈善”是微博广泛应用后,在慈善领域出现的新动向。它是一种基于微博平台的全民互动慈善形式,它汇点滴爱心为暖人洪流,以独特的优势参与到信息发布、善款筹集、扶危济困等慈善环节之中。

作为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微博在我国发展极为迅速。微博也以其门槛低、传播快、信息公开透明等特点,为慈善领域提供了另一个平台。“微慈善”,拉近了慈善事业与人们的距离,社会爱心也找到了一个更方便汇集的出口。看到“罹患白血病的新疆学生需要救助”的微博,大家可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看到“关爱清洁工”的善心微博,大家只需举手之劳,就能“转发”善意、普及常识。

其实早在去年5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免费午餐”计划,就已通过微博转发宣传,现已筹资超过2500万元,在13个省份的110所学校实行了免费午餐项目。目前,“微慈善”已不局限于慈善组织牵头发起的慈善活动,而是更多地呈现出全民参与的“全民慈善”态势。大家有困难,就发微博求助,“微慈善”给慈善领域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每年善款募集的速度与数量上,还体现在大众慈善观念的转变:慈善开始从陌生变得熟悉,从遥远变得触手可及。

海量汇聚、海量传播的“微慈善”,的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了求助的机会。但眼下,由于微博平台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微慈善”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不少地区实行“爱心银行”、“公益反哺”来保证志愿者积极性的同时,一些“微慈善”中混杂的虚假求助信息,不仅让转帖者的爱心受伤,令志愿者的积极性也遭受打击。而另一关键环节——善款筹集目前也尚未形成规范,光靠组织者的自律恐难完全赢得社会爱心人士的信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专题
中国入世十周年
入世十周年>> 详细

各地新闻
端午节:6月22日至24日放假公休,共3天。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详细
点击排行
  北京市政府明年对公众开放参观
中国船只恢复湄公河泰国流域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