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需加强监管
“学生打工受骗已不是新闻,近年来打工上当的学生不胜枚举,却不见有关部门对此有何有力举措。”部分高校教师说,涉世未深固然是频频发生学生打工受骗的原因之一,但关键问题在于,很多高校没有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培训和指导,相关部门也缺少监管措施和机制,使学生兼职工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给打工骗局提供了滋生的空间。
信息难辨是大学生打工遭遇的第一个难题。一些学生告诉记者,打工信息主要来自校园内张贴的广告和一些网站发布的招聘启事,由于许多信息未经任何有关部门和学校检验、考证,不少同学因此上当。
“最让我们感到无助的是维权,除了老师,不知谁能帮我们。”不少学生说,很多时候同学们打工只有口头协议,一旦出现问题,对方不承认,自身权益很难维护,只能自认倒霉。
有教师和学生分析认为,教育、劳动、工商部门的监管缺位是导致大学生短期工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张序说,早在2004年7月,就有700多名大学生在暑期打工时被骗11万余元押金,劳动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跟踪调查。然而调查似乎限于就事论事,并未引起有关部门对相关监管措施、机制的重视。
联动监管机制呼之欲出
随着在校打工学生的不断增加,相应指导、培训和针对大学生兼职工市场的监管已成当务之急。
山西大学教师白晶莹提出,首先,高校应对校内招聘信息严加审查,为学生设立保护“屏障”。高校应把打工知识列入入学教育。可将学生兼职时遭遇的骗局案例编制成册,开设讲座或课程,向学生讲解如何分辨信息真伪、签订合同,以及合同中应注意的细节。
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教育、劳动、工商等相关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兼职工市场监管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欺诈学生的问题中介及企业。
“很多骗学生钱财的中介公司就在高校附近,要查实并不难。”太原师范学院学生小张说,有关部门应针对大学生打工市场展开专项整治行动。
“大学生打工需要正规的中介机构。”一直关注大学生就业、兼职的太原师范学院韩老师说,围绕大学生就业,已有山西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提供平台,针对已逐渐普遍的在校生打工行为,至今没有一个正式机构予以规范。
白晶莹认为,单靠高校之力难以实现,应由各方建立并管理这个中介平台。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