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几位看门大爷网上走红
谢谢,为我们守门的“大爷”

“三教”大爷张达明在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采访(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 摄
近日,吉林大学几位普普通通的看门大爷,在网络上走红,不仅因为他们能诗能文,多才多艺,更因对学生真心实意的关爱。他们因所在的门楼,被称为“逸夫大爷”、“南六大爷”、“三教大爷”等。
每位大爷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今天特选取“南六大爷”,走进他的生活,感受普通却不平凡的看门大爷们,带给人们的温暖与启示。
“万能大爷”,亲情服务
“南六大爷”杨海山是吉林大学南校区南苑六公寓的看门大爷。60岁出头,个子不高,无论冬夏,皆喜戴顶帽子,成天总是笑呵呵的,仿佛从无愁事儿。
杨大爷是学生眼中的“万能大爷”、“知心大爷”、“亲人大爷”……
修包,理发,修雨伞……大爷总是有求必应千方百计,而且全是义务、免费的。许多事情,都为学生们想到前头。
毕业了,少不了要大包小包往回邮,可校园大,邮局远。“南六大爷早就把问题替我们想到头里了——将自己冬天拉柴的小推车修好,放在宿舍门前,让大家用。”考上了广州公务员的吉林大学学生孔德峰说,“10个大包,特别沉,我就用这辆小推车,轻松加愉快地邮走啦。”
学生们曾写了首诗赠与大爷:南六大爷手艺高,会剃头来会修包。不计报酬德性好,时代精神领风骚。
同学们有了啥心事,也愿意和大爷唠唠。
“大爷,忙呢,要不咱唠10元钱的”。经常有学生这样幽大爷一默,爷俩就开心地唠开了。
有一位姓贾的研究生,矛盾自己要不要做大学生村官。他谁也没找却和大爷唠起了心事。大爷说,“你就到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那里还吃大饼子的,你努力让他们吃上面包和馒头,富起来。你的业绩就有了,哈哈,你的官运还亨通了呢!”
每年过年,都有些学生不能回家。“大爷,我们到您家过年啊?”“那好啊!”
大爷的小平房简陋,还很冷。但除夕夜,一大家子人却过得其乐融融。大家自己一起动手,包粘豆包、包饺子、做菜,穿着羽绒服在炕上团团围坐,说说笑笑。夜深了,大爷又把学生们一直送回宿舍。“天冷,道又滑,我不放心啊。看到他们进门我才走。”
回去的路上,看到鞭炮齐鸣,烟花盛放,大爷说心里幸福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