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婚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剩男剩女”难以嫁娶的尴尬,但结婚后随之而来的各种窘迫不可小视。
易晓芳告诉记者,虽然结婚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但初入社会,陌生的工作和人际关系,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处理,多种不稳定的因素难免会时常忽略自己在小家庭中的角色。
除了忙碌等外在因素,经济上的窘迫成为婚姻动摇的主因,不乏有人屡屡感叹“贫贱夫妻百事哀”。
“‘毕婚’的大多数人没有经济基础。我们刚结婚的时候,一到月末,房租、生活费等各种费用就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易晓芳说,结婚的花费可以由父母承担,婚后就不方便再向父母求援,即便家里给予帮助,一份钱两个人花,矛盾在所难免,那段时间的婚姻生活充斥着埋怨和争吵。
据调查,“毕婚族”需要经历的婚姻磨合期往往更长,“毕婚”后每个人的缺点都从生活琐事中暴露出来,没有经历过足够考验的年轻人之间,极易发生矛盾与冲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毕婚”并非一无是处。“‘毕婚’所带来的压力,如果转化好了,还可能成为事业发展的一种动力。”马萍深有感触地说。
对于“毕婚”,社会上的反思和质疑一直不绝于耳。但专家认为,对大学生“毕婚”应宽容对待,理性引导,使其明确事业、爱情、婚姻等彼此之间的独立性。
宁夏社科院社会学专家陈通明认为,在毕业生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毕婚族”不应偏废社会赋予的义务和责任。大学生刚毕业,结婚需要的房子、家具等一大笔花费多是由双方父母承担,中产或低收入家庭常常为此倾囊而尽,大学生应量力而行,考虑承受能力。
另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婚姻不是儿戏,毕业生决定结婚之前,应慎重考虑婚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矛盾,毕竟结婚是为了彼此一起生活,相互扶持,长久幸福,这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