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个月陕西南部三市移民搬迁工程的开始,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正式启动。
未来10年,陕西将在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279.2万人,是三峡移民总量的两倍。
迫在眉睫的移民搬迁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发。其中,位于陕南的秦巴山区,以及位于陕北的白于山区,是重灾区。
据统计,陕西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9%。在全省23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点分布达到了9300多个。陕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地质条件较差,山体稳定性脆弱,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在2010年的洪灾后,记者在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看到,原先村民的房子都建在山坡和沟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洪水和泥石流的破坏,有的村子整个就被泥石流吞没了。在这次特大洪灾中,陕西共计559万人受灾,因山洪滑坡泥石流死亡、失踪300多人。
在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的白鱼河村,从2000年开始,村支书张慈荣就开始成为这座村落的守护人,10年来不曾间断。每当汛期下雨,张慈荣就要出门,沿着村子挨家挨户地喊:“出门出门,千万不能待在家里,房子塌了人就完了。”
白于山区是陕西三大贫困地区之一,地跨陕北榆林和延安两市,农业总人口80.2万人。白于山阻挡了南来的温热气流,造成该地区干旱缺雨,而且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盐碱等矿物而造成苦涩,长期饮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搬迁移民,已迫在眉睫。
“这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
“去年洪灾,一个村子20多人瞬间就被埋了,很痛心。”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说,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必须要在10年内彻底解决,让群众生活在安全、便利的环境中,“这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
商洛市市长杨冠军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对陕南30多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他说,这里的居民大都生活在深山,由于人员居住分散,通常走访完一个村子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调研尚且如此,常年生活在这里的群众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据杨冠军了解,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现在,陕南三市基本上每三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特大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受灾后再重建,建好后再受灾,针对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启动搬迁工程,能够解决真正的脱贫问题。”杨冠军说。
今年2月,《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获陕西省政府通过,正式对外公布。
两个规划分别涉及搬迁居民240万人和39.2万人,规模远超139.76万人的三峡库区搬迁移民。按照规划,陕南地区搬迁涉及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个县。到2020年,搬迁人数240万人,超过3个市总人口的1/4。
总体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这些居民将按照城镇安置、移民新村安置、小村并大村安置和自主分散安置的方式选择新住宅的建设地,进行集中或分散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