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10日的京沪高铁延误事件与本次延误事件不难看出,对于京沪高铁这一开通运营不久的“新生事物”,铁路部门一方面尚未完全准备充分,导致两次大规模延误事件的发生,但另一方面,“全价退票”等紧急措施的推出,也表明铁路部门正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站在旅客的角度,不难发现,铁路部门未来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首先是信息透明程度。上午11点发生故障,下午1点维修完毕,按道理说,最迟下午1点左右,关于本次故障以及维修的状况,就可以通过列车广播、车站广播、铁路网站等诸多载体将详细情况告知旅客。然而,铁路上海站官方微博上关于本次故障的消息,最早出现的时间是下午2点27分。车站广播则要更慢一些,而到下午4点,车站问讯处的工作人员仍不能准确地对旅客说出故障的时间、地点和处理情况。显然,这个反应速度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其次,应急预案的准备应该更充分些。两次延误事件中均出现了“断电、断空调”的现象,然而,列车上备有可供空调照明使用2个小时的备用电池,为何不及时启用呢?同时,应急预案中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比如,当很多旅客向乘务员询问延误原因时,乘务员表示自己也不知情,而当车厢内闷热难耐时,工作人员又坚持要先申请,直到旅客强烈要求后才开启车门……这些都是遭遇紧急状况后沟通不畅的表现。
这两次延误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高铁延误赔偿”话题的热议。高铁的消费群体很大程度上与民航重叠,对于时间的准确性要求较高,晚点对于高铁旅客而言可能带来代价不菲的损失。目前,铁路部门对于没上车的旅客已经进行“全价退票”,这一举措受到了肯定,那么,对于上了车但最终晚点到达的旅客是不是该给予一定的合理补偿呢?据报道,铁道部目前正在酝酿对这部分旅客的赔偿方法,不会全额退票,但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补偿。期盼这一赔偿机制可以尽快出台,未来如果再发生类似事情,晚点旅客也可以以此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最后,所有关心京沪高铁的人都最想知道的一件事,为何两次延误都因供电系统故障而引起?京沪高铁的供电系统,是不是“阿喀琉斯之踵”、设计施工运行是否过关?对于这些问题,铁路部门也应给出详细回应,而不是用“接触网故障”或是“供电设备故障”等语焉不详的说法一笔带过。(叶松亭)
来源:文汇报 编辑:吴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