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山东潍北的昌邑市滨海开发区境内,记者看到落户昌邑滨海的“龙头”项目海天生物公司从渤海引入海水穿梭于冷却系统,之后被制成原盐、溴素等,原盐用于生产纯碱,纯碱又供给邻近的泉鑫科技、汉兴医药、横店家园等企业作为原料使用。这些生产环节环环相扣、协调发展,形成了一张资源循环利用的海洋化工生态“互联网”。
山东省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以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吸引大项目落户聚集。今年以来,新扩区域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达32个。 山东昌邑地处“黄蓝”两区叠加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滨海资源丰富,海盐和溴素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该市加快了交通、港口、能源、变电站、热力、消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投入100亿元以上,他们通过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滨海大循环,培植壮大了盐及盐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昌邑市市长吕珊珊介绍,打通海上通道是山东昌邑“转身向海”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环节,目前,境内的下营渔港已完成扩建,成为一级渔港,正积极向国家中心渔港迈进。潍坊港东港区(下营港)的建设也提上日程,他们已与鄂尔多斯投资集团签署协议,一期工程投资100亿元,建设万吨级泊位12个,打造以运输煤炭、石油、铁矿石、盐及盐化工等为主的千万吨规模的现代物流基地。建成后,该港将成为昌邑扩大对外开放、繁荣海洋经济、加快滨海开发的“桥头堡”。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山东昌邑滨海新落户过5亿元项目32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8个,总投资500多亿元。
来源: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记者 鞠川江 通讯员 孙廷友 代选庆)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