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梯度保障、“无缝”覆盖、应保尽保为主要特点,成都市保障性住房达到了“按需建设,应保尽保”的高水平。自2000年至今,成都市通过各类保障和安居工程,已解决1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求真务实:不搞盲目建设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成都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面积、套数,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高,甚至还远远落后,却达到了“应保尽保”的良好效果。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我们讲的不是数字,而是实效。他说,以前保障房建设是“计划经济式”思维,不少地方是先拍着胸脯建设多少多少,建完后再找老百姓来买。结果发现群众不买账,要么位置不理想,要么户型不满意,甚至还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有的地方就出现过经济适用房卖不完、转成商品房出售的情况。从2005年起,成都调整思维方式,开始用“市场化”的思路搞保障房建设,先组织市、县(区)、街道、社区各级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搞大普查,查清到底有多少家庭、多少人需要保障?需要什么样的保障?然后,再按这些“订单”要求,按需建设和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
“我们不搞盲目建设,而是按需建设,确保供应。我们也不怕别人说保障的数量不大,因为搞住房保障最基本的前提是,分清哪些人是该政策保障的,哪些人是该走向市场的。只有分清这两种人,我们的保障才能有的放矢,资源配置才会科学合理。”葛红林说。
以人为本:办法越细越好
几年前,成都市推行住房保障时曾发现一个“怪现象”:明明符合享受廉租补贴待遇,可许多人却宁可选择放弃。调查后才发现,原来这部分人多借住在父母或亲戚家,虽然挤一些,但生活成本低。而申领了廉租补贴,就要出去租房子,交通、吃饭等开销反而大大增加,不划算。
成都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杜文说,对此,我们不是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而是想办法帮助他们。后来,我们借鉴公积金管理办法,专门出台了一个新规定,对暂不租房的低收入家庭,也可申请廉租补贴,只是减半计发,存入个人账户,等他们可以租、购住房时,再行使用。
经适房“可租可售”也是成都住房保障政策“人性化”的鲜明体现。杜文说,原来对外公开销售的经适房不能租,虽然管理方便,但群众意见很大。有的保障户看中位置、大小都理想的经适房,却因暂时筹不够钱,眼睁睁看着房子“溜走”。现在,经适房“租售并举”,可先租后买,得到了群众衷心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