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甘肃西和“中国半夏之乡”
4月16日,商务部在成都正式启动发布了“中国•成都中药材指数”。作为全国首个中药材指数,“成都指数”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树立了一个风向标。“‘成都指数’具有四大重要作用。”成都市商务局副局长张金泉介绍说,“成都指数”将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指定相关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中药材种植者和经营商提供商情信息;为市场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创造条件;引领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
然而,由于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中医药在西方国家被视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部分,难以打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台一个重要的中药产业政策《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该政策根本目的在于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产出大品种,形成大市场。只有实现中药材产业化,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生产,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才能扩大国际市场空间,逐步实现中药国际化。
就此,记者于2011年7月专访了有“中国半夏之乡”美誉的甘肃省西和县,该县在发展中药材特别是半夏产业过程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西和县农牧局强满宏局长告诉记者,西和人工种植半夏至今已有27年历史,是国内最早进行半夏人工栽培的县份之一,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了西和特产半夏完整的种植机制、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特色的产业运作方式。目前,西和是国内唯一一个也是最早一个在半夏人工栽培上形成产业规模的县份。
据了解,西和有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23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330人,从事半夏生产且经验丰富的药农达8000人以上,机构分工协作,人员包村蹲点,构成了强大的专业技术支撑体系。从2003年开始,西和县全力推广《西和半夏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化栽培技术,这些技术在全县得到普及应用,形成了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同时,为保证产业发展资金,西和县成立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目前基金总额已达5000余万元,主要用于扶持产业机构、基地、农户发展产业,部分分担了产业体系经济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此外,西和县还特别注重对能人大户的培养,引导他们以一带众,发展产业。
经过努力发展,2003年西和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半夏之乡”,2006年西和半夏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2008年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首次突破万亩,全县总产量达到4000余吨,产量已经占到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势头,总产值达到4.5亿元,纯收入突破3亿元,成为当地典型的“特色、优质、高效”的支柱产业。预计2011年种植面积将达到1.28万亩,总产将超过5000吨。
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2010年,全县5亩以上半夏种植大户达到680余户,大户再出资给亲戚、朋友从事半夏种植,以此带动的农户数就达到840余户。以此,全县形成了全面开花的半夏生产局面,并全面带动农民生产致富,2010年有200户半夏种植户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并形成了何坝、姜席、十里、洛峪、苏合5个半夏产业基地乡,种植农户自发组建了5个半夏产业专业合作社。
以何坝和旺合作社为代表,在合作社理事长鲁工直等能人大户的带领下,社员收入大幅增长,被评为陇南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先进党支部”。在合作社办公室,记者看到了“2010年何坝镇半夏种植农户收入统计花名册”,该花名册记载了2010年社员的投入收入情况,其中鲁小军、周双成等农户的年收入均在40万元左右。据悉,该合作社建立于2007年,经过短短数年发展,至今已建立了包括章程、管理、分配、培训等完整的规章制度,并建立健全了农村基础党组织,形成了“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完善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社和运作模式。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记者 李渝)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