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一早,位于北镇市廖屯镇廖屯村的闾山食用菌合作社就忙了起来。温室大棚外,来自河北、内蒙古及省内鞍山的4辆大货车排队等着收购食用菌;棚室里,合作社组织20余名工人抓紧时间采摘、装箱、外运。
繁忙的场景还出现在北镇市10多个乡镇的各种蔬菜生产基地。菜农们或是等着合作社组织客商来收购,或是通过13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出售,蔬菜产量大,价格却不低,根本不愁卖。
从种到收到卖,产销服务设施齐全、体系完善,北镇蔬菜产业链“固若金汤”。各地陆续出现的“卖菜难、蔬菜贱”等情况,在北镇丝毫不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生产基地,北镇蔬菜产业就已被省政府命名为 “北镇模式”。如何促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优势产业更优?北镇市坚持走“借势生势生财”之路,努力打造全国蔬菜大县。 “借势”即借助自身原有的发展优势,“生势”即形成新潜力和实力,“生财”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北镇市窟窿台蔬菜批发市场是仅次于山东寿光的鲜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为全国重点蔬菜产区,北镇与寿光最大的差别就是市场特点不同,寿光是周转型市场,卖的是全国的菜,而北镇是产地型市场,卖的是本地菜。换句话说,寿光是围绕市场流通研究效益,北镇则是围绕农民增收研究效益。
思路决定出路。他们确立了“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成就产业”的蔬菜产业新思路,并以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蔬菜产业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形成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三带经济”,再到如今的蔬菜生产为主导的“一县一业”,在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产业中,北镇蔬菜一枝独秀,牢牢占据着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截至去年末,北镇蔬菜占地面积56万亩,年产蔬菜240万吨,纯收入26亿元,人均纯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71.2%。北镇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示范县、辽宁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他们积极推进 “六个一工程”,狠抓推广技术保增收、落实惠农政策促增效、调整结构促升级。 “六个一”即认定一批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优势蔬菜产品基地,发展一批农村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树立一批蔬菜生产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创建一批优质蔬菜产品品牌,建立一方市场保流通。
如今北镇涌现出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62个,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打得出、站得稳”的名牌产品,实现了春菜北销和秋菜南销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寿光的蔬菜有1/3是从北镇市窟窿台镇运出去的。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