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10月份,南京大学都会迎来不少企业的宣讲团。不过,昨天来到南大的宣讲团有点特别——这个“团长”是由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亲自担任的。作为南大的校董、校友,杨卫泽率近百人的队伍来母校宣讲南京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说到底还是“揽才”,邀南大师生一起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
同时,他还给新就业大学生吃“定心丸”,表示南京的380万平方米公租房将让创业无忧。
据悉,近期宣讲团还将去南京其他高校宣讲。
眼中的南京
南京曾创造众多的“中国第一”
尽管3月中旬才上任,但视南京为第二故乡的杨卫泽对于这个城市的创新史却十分熟稔,昨天他如数家珍般地给南大师生一一作了介绍,并配以PPT演示,显然做足了“功课”。
杨卫泽说,在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定都南京的东吴,所造舰船就可以载重千吨;在1600年前的南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7位;在600年前的大明帝国,郑和下西洋的超级巨舰就是在南京首造;到了民国时代,南京更成为全国的科研和教育中心,拥有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新中国成立后的南京曾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正是在南京研制出了全中国第一只荧光灯、第一套收音机真空管、第一台电影放映机、第一台全自动车床、第一根汽车发动机曲轴、第一个脉冲磁控管、第一辆自动装卸汽车。
南京有普通高校53所(不含军事院校),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近80万人。杨卫泽特别用了“123”来形容南京的人才优势,即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每万人中拥有的研究生人数全国第二,南京的两院院士有77人,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
杨卫泽自豪地表示,南京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甚至是上海的3.8倍,北京的2.7倍!对此,他特别提到了一个笑话,“在北京砸一块砖,可能砸到的全是处长;在广州砸一块砖,可能全是老板;但在南京,砸中的可能全是大学生。”在场的师生不禁哈哈大笑。
发展的瓶颈
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于“政”
南京发展的瓶颈在哪里?杨卫泽打了一个比喻:南京有科技人才的参天大树,但结出的果实却略显稀疏。其实说的是,南京发展始终面临着“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瓶颈。数据显示:2010年,在宁高校面向省外的专利成果转化率为42.45%,不足一半;同时,在这些已转化的专利成果中,落户南京的只有31.6%,还不到三分之一。“这个瓶颈问题,被很多人调侃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为何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最大的薄弱环节是‘政’。”杨卫泽表示,党委政府各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做得不够,特别是缺乏明确导向、良好服务、有效的政策以及完善的制度环境。
具体而言,主要是“政”在科技创业这个环节,关注不够,作为太少,抓得不够具体实在。要把科教与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创新”“创业”“生产”或“服务”过程。
“第一和第三阶段的工作,我们做得也很多;但第二阶段的工作,南京仍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党政工作中的一块空白。”杨卫泽说,北京就是投入很大的精力抓第二阶段的“创业”,因此才有了中关村。
除了“政”,其次是“产”,因为南京的企业主体太少。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万多家,而南京只有不足3000家。企业太少,科技成果就缺乏承接主体,各类人才就缺乏用武之地。第三是“金”,跟深圳、苏州、无锡等城市相比,南京金融业规模尽管很大,但是金融服务结构不够优化。总之,“南京丰富的科教与人才资源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根子在于科技创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