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扬州瘦西湖隧道工程在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破土动工。10年纷纷扰扰,关于这条隧道建与不建的争论最终尘埃落定。其实不光扬州,只要有过建设湖底隧道动议的城市,大都经历过类似的论战。
玄武湖、金鸡湖,想通隧道先“拉锯”
瘦西湖隧道的争议,10年前就已开始。扬州有关部门向市政府提议,从瘦西湖底开条隧道,以缓解城区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消息一出,期待和反对的声音同时响起,进而演变为一场论战。因为触及扬州人敏感神经,这场论战很快超出普通市民层面,权威文保专家甚至相关部门也纷纷加入。因为各层面分歧较大,建隧道的动议此后一直在各种意见中来回拉锯。直到今年,有关部门反复修改后拿出的第四套规划方案终于通过专家评审,工程才得以实施。
同样属于古城名湖,南京玄武湖隧道的建设也经历过这种胶着。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玄武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这种自然形态最能体现南京山水城林相融的特色,而且隧道所经路段还有一段绕不开的明城墙,所以现有自然景观是否会遭破坏、明城墙是否安全便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玄武湖隧道方案的出台前后也酝酿了4年,经过27次专家论证,才最终确定了建设方案。
湖底隧道的实用价值到底如何,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去年,苏州准备建金鸡湖隧道的消息发布后,立即引来了网友的反对。虽然官方解释称,隧道建成后,可以让金鸡湖两端的通行时间缩短10多分钟,但是网友们认为,为了这10多分钟,投入十几亿资金,实在没必要。“买东西要看性价比,城市建设也要如此,不能热衷于大手笔搞基础建设,而应把钱多用在改善民生上”,成为网友们的一致看法。
湖拦路、绕不开,突破瓶颈“不得已”
“湖泊是大自然的赠礼,每一代人都希望并有责任让其毫发无伤地保存下去,然而,这些城市湖泊得到保护的同时,也愈来愈成为现化化大都市高速人流、物流的瓶颈。”扬州大学社会学副教师吴林斌表示,湖底隧道屡受争议,是城市交通发展与景观、文物保护间矛盾的集中反映。
曾参与建设南京玄武湖隧道的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地下空间研究中心专家介绍,湖底隧道投资巨大、工程技术要求高,况且比较敏感,如不是再三权衡别无他法,一般不会贸然采用,“建湖底隧道肯定是没办法的办法。”
“玄武湖处于城区中部,这里本应是路网密布,但因湖阻隔,北京东路和龙蟠北路间3.5公里的档距中没有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如果当初不建隧道,大量绕行车辆就会使得环湖路不堪重负,南京城区交通早就瘫痪了。”这位专家说,要开路通车,无非向空中或者向地下找空间,较之建地面高架,选择隧道穿湖不言而喻是一种科学选择,对避免破坏玄武湖的自然环境更有利。
与玄武湖不得不建隧道的情况类似,扬州目前城区东西向主干道,只有穿越城市南部的江阳路,以及穿市中心而过的文昌路。扬州70%以上的居民小区分布于城区东西两头,超过80%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商贸服务中心分布于两条主干道沿线。这造成两条干道平时承担着城区60%以上的车流,交通压力巨大。更为重要的是,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处于文昌路要穿越的中心地带,越来越拥挤的人流、车流,对古城的保护形成新的威胁。而唯一有增加通道可能的城北,又因为有瘦西湖的阻隔,难以通行。所以,瘦西湖隧道方案在10年中不断被否决,又不断被提起,和城市的客观需要有莫大关系。
“实际上,建湖底隧道已经是在以妥协的方式,寻求景观古迹保护与现代化交通发展间的平衡。”有关专家表示,一些两难的问题既然绕不开,倒不如选择损失最小的一种方案解决。
巧规划、慎施工,现代城市添新景
正因为触及城市人群的敏感神经,让湖底隧道在发挥交通疏解最大功能的同时,把其它损失减到最小,甚至将其融入景观环境,成为湖底隧道建设城市共同追求的目标。
将现代交通工程与城市景观融合,南京玄武湖隧道作出了示范。为了保护一段明城墙,南京市专门对隧道上端的墙体参照明城墙建筑风格进行了配合性的整修,以保持统一风韵;此外,还特别设计了逾千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连通城墙两侧直至环湖步道,把这里变成了一处既可登临城墙远眺也可领略山水城林的城市公园。
“湖底隧道每每产生争议,这是好事。”吴林斌认为,只有在不断的争议和辩论中,隧道才能直通“民心”,集思广益,规划才能更完善。
争议中的瘦西湖隧道历经十年谋划。之前多数反对意见认为,瘦西湖底埋藏着尚未发掘的唐宋古城,建隧道无疑将造成巨大破坏。对此,扬州文物部门在几年的时间里反复调研、反复论证,市文管办主任樊余祥介绍,目前确定的第四个方案,从地面上来说已经避开了重要遗址遗存。而且,我们决定在地下超过10米的地方施工,这样可大大降低碰到文物遗址的几率。“近年来的考古标明,扬州古城最深的文化层在地下6米左右,7米以下就是‘生土层’,还没有人类活动的遗存。”樊余祥说。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