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是开秤第二天了,按照往年进度,我们公司签约农户的茧子90%以上应该进站了,而现在只有55%左右。”6月11日15:40,记者打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道权的电话,正在茧站了解进度的孙道权语气中不乏焦虑。
“今年春茧出现的情况,谁也没有料到。”孙道权说,蚕农的蚕前期养得特别好,蚕体非常健壮,可是,前几天应该“上蔟”吐丝时却一直不吐丝,结不了茧。“不少蚕即使上了蔟,用手一摸也还是软绵绵的,肚子里没有丝,全是水。”他告诉记者,这两天他连续跑了海安县西南几个乡镇,发现都有不结茧现象,重则在三四成,轻的也占两成左右。
记者多方采访获悉,今年“春蚕不结茧”现象不只出现在海安,我省主要桑蚕产区几乎无一幸免。电话连线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志用时,他也正为蚕不结茧、收不到货而苦恼。民星的蚕茧收购地主要在江苏另一桑蚕主产区东台。省丝绸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罗永平告诉记者,“镇江、溧阳等地也都出现类似情况。”
按照孙道权测算,海安现有蚕农10多万户,其中70%以上是鑫缘茧丝绸集团以“公司+农户”形式签约农户,这些签约农户一般将减产10%-15%。“我们公司往年春季可收购干茧2500吨到2800吨,今年看来最多只会在2200吨左右了。”
春蚕应该结茧而不结茧,蚕农着急,企业着急,政府和相关方面也都在着急。
丹阳市桑蚕技术指导站将样品送给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鉴定检测,海安县从省里请来有关专家现场会诊,而省农委也组织了多个小组分赴各地了解情况。
从最新情况看,导致春蚕不结茧的原因尚不明朗,一说因长期干旱,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累积在桑叶表面,而蚕宝宝又特别娇气,不结茧是吃了不洁桑叶所致;一说,是受日本核辐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蚕农利益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春茧品质有所降低、产量肯定减少。
减产,实际上已经是我省桑蚕业最近几年来的一个总体趋势。作为行业内的权威人士,罗永平以2006年和2010年为节点,做了具体说明:全省桑田种植面积从136万亩降到80万亩,蚕茧产量从11万吨降到8万吨,白厂丝产量从1.5万吨降到1万吨,缫丝厂从147家减少到了115家,其中不少是半开工企业。
产量在减少,又遭遇“不结茧”,本已高企的春茧收购价格“火上浇油”。省茧丝办副主任狄筱玲介绍,近年来,蚕茧收购价格一路向上,去年收购价春茧35.8元/公斤、秋茧36.6元/公斤,考虑到浙江等南方地区率先开秤的实际情况,省商务厅等部门不久前联合下发文件,确定中鲜茧标准品中准价为36元/公斤,允许上下浮动15%。“这个价格,已经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了。”然而,我省陆续开秤的春茧实际收购价还明显高于这个中准价。孙道权坦言,他们鑫缘的收购价最高达到52元/公斤,一般的价格也不会低于43元/公斤。
飙升的春茧价格,一定程度上会弥补蚕农因蚕不结茧而造成的损失,却也产生了其它方面的连锁反应。
在国内市场,高举高升的蚕茧价格已经产生明显的传导效应。记者在南京夫子庙一家丝绸专卖店、新街口一家高档商场看到,凡丝绸产品售价,眼下都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一款女式真丝睡衣,从800多元涨到了1000多元;另一款交织丝面料上衣,标价已升至2899元,还有不少蚕丝被,单价普遍都在1000元以上。
而作为产业链后端的缫丝、织绸以及贸易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大。
江苏苏豪轻纺公司长期做白厂丝出口,是这个行业的全省龙头。董事长马宏伟说:“受原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影响,这几年出口白厂丝价格也在‘水涨船高’,2009年低谷时3A 级产品22-23美元/公斤,现在最高到了55美元/公斤,但这种状况很难持续,对国际市场的抑制作用已见端倪。”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国外有的织绸厂开始转向化纤、蚕丝交织物的开发,尽量少消耗蚕丝;有的客户缩小经营规模乃至放弃丝绸业务。“日本一个老先生做了一辈子丝绸,现在不仅自己不做了,还让儿子改做航模生意了。一向以经营高档丝绸为主的欧盟客户,真正还在坚守的,也所剩无几了。”
业内人士提醒,要警惕近乎疯狂行情的风险暗流。“涨价总会有尽头的。我们现在实际上是在谨慎收茧。”企业家孙道权说。而行业管理者罗永平则一再提醒“要理性”,“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任何一环的过多盈利都有可能意味着其它环节的少盈利,而要实现这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各环节利益相对均衡为前提。”
来源:中国江苏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