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保招生难以保质量
全省高等教育近年跨越式发展。目前,已拥有各类高校140余所、在校大学生177万人,是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冷观这些成绩,仅仅五六年时间便达如此,其中应当不乏扩招政策的直接拉动。而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对扩招的反思,“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等问题,在我省也程度不一地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王运来教授坦言,“在生源减少、招录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高校如果要不折不扣完成招生计划,只有降低分数,以牺牲生源质量为代价,迁就招生率,最终导致生源素质和高校公信力同步下降——这,也是社会上诟病大学生‘今不如昔’的深层次原因。”
尽管对不同时代的本科生、硕士生素质进行简单类比,既无逻辑关联,又不科学准确,但这种思绪却也真实折射了社会大众对高校回归精英教育的向往。王运来举例说,1977、1978、1979三年,全国在校本科生只有100万人左右,而去年全国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即已超过120万人。“萝卜快了不洗泥”,师生比例、教学设施不匹配,教学精细化程度下降,这些,必然影响教育质量。对此怎么看?“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坦然接受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同时,始终把质量第一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一些专家这样解读。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在15%-50%之间为大众型高等教育,而50%以上则为普及型高等教育。我省目前正处于“后大众化”的关键阶段,必须确立“质量兴教”的思想,走内涵发展之路,否则,高教改革取得的成果将功亏一篑。
分层次做强高校防“狼”来
最近发布的《2011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学费收入对学校的日常运营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将直接冲击学校的日常运营,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
“狼,真的会来!”龚放教授认为,生源下降的危机,对我省高校发展会带来整体和持续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地方公办院校,包括高校二三级院校、民办高校以及没有政府拨款、自负盈亏的院校。对此,政府和高校要未雨绸缪,加快高等教育资源的改革和重组,重新洗牌,应对危机,进而化危为“机”——
着眼高校的内涵式建设,重新定位办学思路,分层次办校、办学,避免同质化竞争。像南大等知名高校,要立足“稳招”、“缩招”,走“小而精”的品牌发展之路;像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重点设置专业,发展特色教育,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像民办、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建设、师资选聘、课程研发、教材设计、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灵活性,瞄准地方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重点培养灰领、高级蓝领等技能型人才。
分层次、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提升我省高教质量,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人才支撑,也是江苏教育“由大到强”的全新选择。而其前提是,以打造高教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宜早不宜迟,越早越主动。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