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的外源控制源于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污的理念。十年之中,执行者们面临着现实问题,铁腕治污到底如何治?实际操作层面的探索一步步进行,建设者们贡献着新的智慧。
控源截污便是其中一例。位于蠡湖街道的湖滨商业街,是目前距离蠡湖最近的商业街区。这里有饭店、洗车场、足浴店、茶吧,业态丰富,却也带来了截污难题。滨湖区建设局局长于强刚介绍,在建设控源截污达标区时,市排水处和区建设局等多方会商作出了“因业施控”方案。不同的店家设置了不同的排水“预处理”设施:洗车场设置隔油沉砂池,饭店设置一体化自动油水分离器,美容美发业设置不锈钢毛发收集井,垃圾房增设污水收集点。市政部门介绍,目前蠡湖地区的控源截污工作已完成,日接纳污水近2万吨。
在整个蠡湖水环境治理中,铁腕治污深入人心。2002年7月退渔还湖启动,短短一年内就搬迁企业47家,清理鱼塘围堰3000多亩。整治之初就对31条入湖河道全面设闸,“逼”得沿岸地区加大污水处理。如今,蠡湖周边已形成坚固的控污防线:湖边道路建设的同步铺设截污干管75公里、支管67公里,污水全部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所有入湖的河道口全部建闸挡污,掐断“污染源”;同时,岸边的生态林对入湖水进行进一步“过滤”。
蠡湖的实践为太湖治理提供了鲜活有效的经验。据悉,无锡市已划成4172个区域,开展控源截污“排水达标区”创建,实现了污水主支管网的全覆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十年之后,建设生态系统,提高湖体自净能力,已成为无锡人对蠡湖的共同新追求
蠡湖,在上世纪50年代曾是无锡人的水源地。现在,这片湖水能回到那个年代么?
市环境监测站站长丁建清拿出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蠡湖水质相对稳定在Ⅲ类,如果持续改善的话,今明两年有可能达到1980年代初的水平。下一步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生态体系,提高湖体的自净能力。
市太湖办主任顾岗分析,蠡湖下一步的治理重在几个方面:稳定水质并进一步改善、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等。而当前蠡湖“岸上是森林、水里是沙漠,沉水植物基本没有”。来自中科院地理湖泊研究所、水土研究所,中国环境管理科学研究院的56名博士,携手攻关国家“863”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这个项目利用适合蠡湖污染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的成套技术,重建植物链、生物链,恢复生态系统,改善蠡湖水质。整个工程先种植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提高水的清晰度、透明度;再种沉水植物过滤、改善水质;同时放养鱼、螺蚬对水进行生物净化。
这个项目运行至今,业界却悄然进行着观点碰撞:该清鱼了吗?该多种草吗?关键点在于:鱼的放养有利于吸收氮、磷,而鱼过多则会影响水体透明度,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
2006年无锡市发改委批准了一个“净水渔业”项目。从市农委获悉,过去五年共放流鲢鳙鱼、夏花鱼种550万尾、150—500克/尾的鲢鳙鱼一龄鱼种250吨,螺蚬蚌600吨。从实施效果来看,初步达到“以渔净水的目的”。市农委水产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宪中根据已捕出的344.37吨鲢鳙鱼估算,目前已从蠡湖中取出了88.89—124.4吨氮和10.76—30.07吨磷,同时对蓝藻的抑制作用也有体现。
与此同时,在蠡湖西堤东侧的5.5万平方米水域内,市太湖办做了一年的蠡湖深度治理试验,请走了鱼、在湖底种上水草,水质现已达到Ⅱ类,水体透明度达1—2米,远远超过蠡湖其他水域平均30厘米的透明度。国际湖沼学会主席布莱恩则表示,从清鱼种草起步的生态示范区很成功。业界人士认为,这一经验若能全面推广,蠡湖就有可能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清澈。
这一次的探索,关系到蠡湖水质水景向更好的阶段跃升。探索,难免会产生观点碰撞;碰撞,可以激起合理护湖的热情。既要铁腕治污,又要科学治湖,这是我们需要一直坚持下去的蠡湖治理方法。
来源:无锡日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