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不断创新民生工作思路,形成了多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民生品牌。
一是慈善常州品牌。常州坚持以民为本,注重实效,采取“一次认捐,按息捐赠”、“一次认捐,分年捐赠”和“定向捐赠,冠名基金”等方式,全面创新慈善方式。目前全市慈善基金总量已超过15亿元。2007-2009年,累计直接发放各类救助金1.68亿元,救助各类困难人群26余万人次。常州还建设了慈善广场、慈善一条街和慈善超市,广泛开展了“捐出一张废纸,奉献一片爱心”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慈善氛围,常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慈善之城。常州慈善新做法被国家民政部评价为“慈善常州模式”。
二是住房保障常州品牌。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常州把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平均水平80%以下的约2.8万户主城区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三种形式实现应保尽保。同时,改革经济适用房保障方式,2009年起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对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的购房家庭在购房时每户补贴8万元,取得了“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效果。据统计,2009年推行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政策以来,全市共解决近6000户家庭的申请购房,比原有模式的保障能力提高了5倍。
三是公交优先常州品牌。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方便百姓出行。公交车全部实行一元一票制,刷卡六折、学生卡三折、60-69岁老年人五折、70岁以上免费,实现“困难职工乘公交,不用自己掏腰包”。先后整合246条公交线网,实现了市区公交一体化,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新增公交车1170辆,空调公交车比例超过62.4%,公交出行率由8.9%提高到去年的25.5%。建成了快速公交一、二号线及六条支线,日均客流量达26万人次,超过全市日客流总量的四分之一。
四是公园开放常州品牌。近年来,常州按照“还绿于民”,“市民公园、市民享受”的公园建设新理念,大力建设各具特色、品位较高、设施较全、利于市民游憩的公园绿地,共改建新建了红梅公园、青枫公园、荆川公园等多个公园绿地,公园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不到10个发展到现在的57个,而且实现了从以前基本都收费到现在全部不收费的根本性转变。目前,常州市区市政类公园已全部免费开放,常州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市政类公园全部免费敞开的城市。常州公园绿地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来源: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通讯员 陈嫦青 杨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