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视频海外看两会
访谈热词记者手记
提案议案评论语录
人大论坛代表委员之声
报告解读百姓与两会议程两会辞典
数字两会关注十二五图片花絮
手机问政提案议案pk台
热点调查网友看两会
  要闻
牛文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低碳发展
2011-03-08 17:13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低碳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所顾问、国务院参事 牛文元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举措。

世界银行报告,20世纪的整整100年,全球共消耗煤炭1420亿吨,石油天然气2650亿吨,钢380亿吨,铝7.6亿吨,铜4.8亿吨,同时排放出温室气体1.6万亿吨,使大气中CO2浓度从19世纪末时的280ppm上升到目前接近385ppm的水平,明显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建国60年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1949年的2334万吨标准煤到目前超过30亿吨,增长100多倍。1949年全国人均生活用电不到1度,现在已达315度。依照著名的卡亚公式计算,人均“碳足迹”取决于人口数量、GDP总量、能源消耗强度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几个变量,由此计算出的中国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其总量和增速在国际上将会遭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目前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之一。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欧盟设计了未来10年低碳发展的3个20%。美国总统奥巴马疾呼:“在绿色能源竞争中,美国决不接受世界第二的位置”。由上所述,低碳发展和低碳技术在未来世界经济版图中必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统计指出,目前我国地级以上287座城市中排放出的CO2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2%。全国经济100强城市排放出的CO2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1%。在全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由于交通拥堵每年多排放CO22800万吨。

城市的CO2排放,主要集中在三大高耗能领域。数据显示,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据了能源消费总量60%以上,其中钢铁、水泥、采掘、化工、建材、电力等主要高能耗产业又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中国十大发电集团2009年的总耗煤量超过6.1亿吨,占全国煤炭总耗的五分之一,仅排名前三的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和国电),其CO2的排放总和就超过英国全国的排放量。在我国每建1平方米房屋要消耗0.8平方米土地、55公斤钢、0.15吨标煤、0.25立方米混凝土,并排放出0.75吨CO2。

自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平均房屋竣工面积约20亿平方米,在建筑领域中的能耗和碳排放是十分显著的。由于中国在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中的生产规模大、能耗基数高,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处于“高碳状态”,这必然会给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生态等带来一系列的严重挑战。

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总要求下,为实现我国的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建议:

一、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铁道部、城乡建设部、环保部、科技部,组成“一委六部”跨部轮值机构,共同制定出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高耗能领域与中国50个最大城市的“低碳发展国家行动方案”,设计相应的调控总量和约束性细则,并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执行附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为了达到管理上的精细化,应当对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和50个最大城市分行业、分类型、分产品进行一次基底详查,制定相应的“碳源碳汇平衡表”,形成以2010年为基础年的“碳足迹”档案。

三、建立“国家碳补偿制度”,努力增加碳汇,加大对气候友好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应的仲裁标准、政府采购清单,设立具中国特色的“碳交易”模式和碳定额管理制度。

四、积极推动低碳开发、低碳流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的一揽子政策法规建设,形成有效的法律体系,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谢谢大家。

来源:新华网 编辑:冯媛



发表评论
我来评两句:
匿名发表     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搜
  手机问政
· 江苏苏州 1377***5616
希望政府能关注农村养老保险,让到了退休年龄的农村人安享晚年。
· 上海 1365***7992
房价居高不下,百姓何以为家?贫富分化加剧,和谐从何谈起?男女比例失调,社会如何稳定?
· 江西南昌 1397***0023
国内的很多收费高速公路,收费程度早超出其施工及维护成本,不知能否将其列入讨论议程,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
· 湖北武汉 1397***3921
美国总统奥巴马每天要看10封来自民间的信件!言路畅通很重要,不知道我国有没有这样的机制?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