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江苏卫视“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最近成了全国卫视综艺节目的收视冠军,但同时也被湖南卫视申诉到了国家广电总局, 理由是涉嫌抄袭《我们约会吧》——后者也是一档电视“相亲”类节目,称自己拥有英国原装节目《Take Me Out》的独家引进版权。
这样的“纠纷”在国内综艺节目“跟风”成性的背景下,其实屡见不鲜。江苏卫视的回应就很有代表性:“我们购买了《谁敢来唱歌》版权,湖南卫视不也照样做了《挑战麦克风》吗?”
数位专家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认为,讨论谁抄袭了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说白了都是模仿国外节目。他们更关心、也显得更核心的问题是:中国的综艺节目,尤其是内地的电视台,何时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舶来综艺”走俏13年
按照专家估算的数据,现在活跃在荧屏上的综艺节目,90%以上都能在国外找到原版模型。如果将1997年《快乐大本营》上星播出看作综艺走红元年的话,那么这13年来,30余家上星卫视都是在朝一条路进发:成为“舶来”综艺节目的内地制造商。其中,湖南卫视因为步子迈得最早且最快,一跃成为省级卫视的龙头。
这13年来始终没变的是,每当一种新类型的节目经过内地化制造风靡荧屏后,就会产生无数版本的跟风之作———《玫瑰之约》曾令观众耳目一新,到2002年时全国各电视台模仿甚至复制这档节目的达到30家;《超级女声》平地崛起后,2006年选秀节目多达20余档;《我爱记歌词》走俏后,国内同类节目将近10个。造成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节目生命周期变得短暂,选秀教母龙丹妮曾发出感叹:“现在一档节目最多也红不过三四年。”
如果细究这13年的变化,那就是从“湖南模仿港台欧美、其他卫视模仿湖南”,变成了电视台统一共识、径直赴海外求经;从几乎完完全全的照抄,变成了部分要素的创新本土化;2007年10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版权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全面试行后,电视台的模仿从“偷偷摸摸”,变成了引进版权的“名正言顺”,这也是为什么湖南、江苏会产生“版权之争”的背景条件。
对于时龄仅有10岁的内地综艺节目来说,起步之初学习和模仿海外其实也无可厚非,但也必须承认,靠模仿的途径站稳脚跟的时代已经过去,综艺节目要想真正崛起,必须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中国创造:“综艺输出”的路漫漫
就在两家省级领军卫视打响“口水战”的次日,第三届《综艺》年度节目在京颁出。重庆卫视《龙门阵·现场》获奖,年轻的女制片人在致辞中说:“我们节目很年轻,只有8个月不到,我们也不敢说有多少观众多大的影响力、做得多么好,但我们是百分百本土原创的,这个奖,要谢谢的是组委会对原创节目的关注和肯定。”
台下坐着数十位传媒大学电视栏目编导系的研究生,颁奖典礼结束后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当天印象最深的获奖感言,原因是“有些心酸”。
体制问题是“中国创造”最大的拦路虎,包括“主体市场化”和“版权保护”两个主要方面。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市场主体即电视台数量过多,是造成跟风者多、创新者少困局的原因:“实际上各个国家电视基本上都是垄断竞争行业,都是少数几家电视台占据全国市场,只有中国几十家电视台在一个市场上,同质化难以解决。”
湖南卫视总编辑张华立不认同这个观点:“恰恰相反,是因为没有市场主体,湖南卫视是市场主体吗?不是,它是事业主体,这就是很怪的现象。事业主体在跟市场发生联系,市场做不了主,才会发生一窝蜂的情况,法律没有明确条例所以管不了,市场也无法进行自我调控。”
在张华立看来,阻碍“中国创造”最核心的问题是,创新和版权得不到相应的保护:“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也正是内地内容创新和生产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人才问题也是“中国创造”急需解决的困境。以湖南卫视为例,其骨干往往从基层培养和选拔,从下至上形成了竞争和创新的氛围。而其他绝大多数卫视,为了能迅速提高收视率和影响力,往往选择从湖南卫视或者港台“挖角”,而不是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新鲜血液。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英国广播公司(BBC)2004年开始改革,计划在此后的五年内,节目制作人应该成为公司的核心,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和计划人员;公司85%的资金应该花在节目上。
令人庆幸的是,电视人在努力向“内地创造”的路上前行。第三届《综艺》年度节目评选,年度节目、年度制片人、年度主持人、最喜爱电视节目四项大奖均颁给了《天天向上》。从其前身《越策越开心》算起,这档原汁原味的本土节目已经有8岁高龄,上星后迅速红火,却鲜见有跟风模仿者——有学者在论文中总结原因为:“节目流程可以被模仿、5人组的主持架构可以被模仿,但是用娱乐的方式,来推广传统文化和美德,这是《天天向上》的核心,是无法被模仿的,原创的魅力正在于此。”
此外,仍在模仿和借鉴国外栏目的电视台,也试图在“舶来品”中加入更多的本土元素,不少专家认为,这也许正是“中国创造”的起步所在。陷入纠纷的各例“版权案”,一方面反映了内地原创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版权意识的觉醒,而这,也许正是“中国创造”乃至“综艺输出”步入良性循环的希望所在。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马原 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