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措施频频亮相政策有没有超调?(年中经济观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下半年应稳定政策,审慎灵活,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
上半年宏观政策及时正确有效
-6月份以后CPI或将步入下行趋势,四季度有望降至4%左右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从危机时期的非常态政策回到正常时期的常态化政策,主要任务有三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说,其一是保证经济刺激政策平稳退出而不影响经济增长;其二是合理消化刺激政策带来的通胀压力加大等副作用;其三是重拾为应对危机而暂时放下的结构调整等任务。
“应当说,上半年宏观政策较好地完成了这三项任务,是及时、正确、有效的”,巴曙松说。
先看物价。“一般来说,中国的通胀常常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产品涨价是导火索,经济过快增长是推动力,宽松的货币信贷是传导器”,巴曙松说,针对这样的通胀形成机制,上半年宏观政策“三管齐下”。首先,加大农产品供给;其次,通过宏观调控适度抑制总需求;此外,降低货币信贷增速。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M2和贷款增速分别从2009年11月的29.74%和34.19%下降到2011年5月的15.06%和17.1%。
“虽然目前通胀压力仍处于高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没有效力”,巴曙松说,“6月份CPI涨幅再创新高,此后随着农产品价格、经济增速、货币信贷的回调,物价上涨会缺乏动力,加上翘尾影响的减弱,CPI将步入下行趋势,但三季度仍将保持在5%以上,四季度有望降至4%左右。”
再看增长。巴曙松认为,在宏观政策的作用下,GDP增速从2010年一季度到2011年一季度依次为11.9%、10.3%、9.6%、9.8%、9.7%,目前看呈温和回调的“软着陆”态势。
最后看结构调整。上半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支持保障房建设、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个税助力消费等方面颇可圈点,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政策总体适当,也应防范超调风险
-在GDP下行、CPI仍在上行的阶段,调控容易矫枉过正
“从过去10年的调控经验看,GDP通常先于CPI三个季度左右回落。以2006—2008年这一轮通胀周期为例,GDP在2007年二季度触顶回落,CPI在2008年一季度才触顶回落”,巴曙松说,“时下,GDP已下行、CPI仍在上行,宏观调控应格外注意力度和节奏,否则有可能矫枉过正,特别是在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容易产生经济下行幅度过大的超调风险。”
他认为,有四个不确定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中小企业承担着更大的调控压力。2009年和2010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均为14万亿元左右,预计2011年将达15万亿—16万亿元,较上两年仍有小幅增长。“然而,资金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分布‘旱涝不均’。争取金融资源能力强的大企业可以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中获取更多份额,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空间。”
巴曙松说:“我们调研发现,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的利率水平与2007年加息周期末端时大致相等,说明现在的紧缩力度已接近2006—2008年的通胀周期,然而目前实体经济的景气程度不及当时,本轮通胀压力也不及当时。可见中小企业正面临较为严重的调控压力。”
最新调查显示,约75%的深圳企业面临资金困境;浙江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也已高达25%—30%。
——4万亿元项目尚未完工。4万亿元项目还有三到五年的建设周期,如果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可能导致在建项目资金断裂,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包袱和银行的巨额坏账。“特别是县级地方平台债务总额达2.8万亿元,且多属‘吃饭财政’,其风险局部爆发的可能性难以消除。”
——房地产投资可能明显下滑。今年前5月,房地产投资持续保持35%左右的高增长,但其变化具有滞后效应。2008年7月后,房地产销售陷入全面冷清,而直至2009年初房地产投资才出现下降,滞后约两个季度。“我们比较担心四季度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集中释放,届时保障房增量投资较少,不能完全对冲,经济可能面临实质性的下行压力。”
——外部经济波动频繁。“美国经济复苏减速,日本经济前景暗淡,希腊债务危机后,欧元区强国不愿救助弱国,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的宏观政策应留有余地。”
巴曙松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宏观政策总体上是适当的,但未来也应防止紧缩政策持续时间过长,节奏过频,力度过大,从而引发政策超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