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阿姨说,自己每天有记账的习惯,但不知从何时起,买菜多花了那一两元钱,也觉得很正常,不会去怀疑小摊小贩缺斤短两,更懒得去和他们交涉。论坛上的网友“抹茶新冰乐”和两位市民观点相似,“一块钱基本可以忽视其作用了”,而江小姐也表示,并不是一块钱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时代变化太快。“谁还会只带着一块钱就上街,谁有勇气说可以用一块钱去过一天,我们太多人都办不到。”
而和上述几位市民观点不同的是,网友“Whiteness33”则表示,“反过来想,缺一元可是万万不行的”。市民吕先生也表示,别看这一块钱微不足道似的,但是真的就缺那么一块钱,可以把人急得要死。”
吕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有一次坐公交车,因为有急事所以看到有车就跳了上去,结果发现口袋里全是整钱,一张5元、10元、20元都没有,更别提1元钱。翻遍口袋好不容易找出来几毛,离公交车的2元车费还差了一截,而车已经开了一段路,吕先生只好尴尬地下了车。“所以不要看这一块钱是小啊,派用场的时候没有它不行。”
市民焦女士也表示,如今很多人好像看不起这一块钱,“但多少大富豪都是从一个个小硬币积累起来的,我们每天省一块钱,若干年后会有比可观的收入了。”
“其实在一些山村、山沟里,或许一块钱可以有很多用处,只是我们城里人不清楚而已吧,”市民赵先生说道,“比如水、食物,在一些地方,一块钱应该就能买得到。”网友“shiyu1208”与赵先生看法相同:“在穷沟沟里一块钱用途就大了!”
在记者采访时,不少市民都表示,对待一块钱,其实和对待金钱一样,心态很重要。网友“小时候可帅了”就表示,“如果珍惜每一个一块钱,把一块钱当成一百块钱,那样节省着花,是不是很幸福呢?”
“暑假的时候我做了两个月的兼职,整个暑假都在为了挣钱而活。”就读于苏大外语系的小王同学这样告诉记者。老家在苏北的她家境并不是很好,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在读高中,大三的暑假,小王一天都没有回家,而是留在苏州打工挣大四的学费。当记者问道,会不会觉得如今的一块钱很不起眼,作用甚至微不足道时,小王显得挺诧异:“怎么可能没有用处,一块钱同样可以有很多用处”。(沈妍虹薛马义 文/摄)
哪些东西没涨价
今年7月以来,CPI逐月上升。物价上涨的势头让老百姓绷紧了神经,不过在通胀形势下,也有许多价格未曾变动的物品。大到电脑配件、自行车,小到食盐、肥皂。为什么这些东西没有涨价,是因为它们更“抗通胀”吗?专家告诉我们,市场充分竞争,行业利润空间大,技术革新快等等,都是原因。

笔记本电脑
电子产品 同款产品一个月一个价
1992年,潘富泽成了国内最早一批手机拥有者。那时手机还叫“大哥大”,日本进口的,花了3万多,当时生活已经很滋润的潘富泽,月收入也才1万多元。后来,他差不多每年都换手机,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三星、诺基亚都依次用过,并且越用越便宜。现在手上的是5000多块的苹果手机,不过他的月收入已超过几十万元了。
“用摩尔定律基本上可以概括电子产业的发展规律。”IT分析师洪波说。简单来讲,就是指约隔18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便会增加一倍,价格随之下降。
洪波表示,尽管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是特别恒定,但大致还是会符合。“苹果iPhone几乎每年都升级一次。就苹果公司而言,新产品出来,老iPhone将要停产,而iPod会对应降价。”
洪波分析说,由于整个电子产业都受同样的规律支配,降价都厉害,“PC、笔记本、数码相机、手机……同一款的话,都是一个月一个价码。”
电子产品主要能体现价格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知识产权。洪波认为,所以电子产品的价格很难说受到现实物价波动,或受外部其他产品涨跌影响。目前,整个行业里利润率最高的就是苹果公司,知识附加值、品牌附加值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能影响到原材料涨跌的部分,占比很小。”洪波表示,“在通胀背景下,单此一点就能将电子产品同农产品和稀缺资源等等区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