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长江中游
千湖之省,鱼米之乡
沉淀大江大湖的澎湃气势和柔韧性情,中国中部生机勃勃的热土----湖北,迎来上海世博活动周。万众瞩目,美丽的湖北馆身后,是一个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中部大省。
1978年,湖北GDP为151亿元。2008年,克服冰雪凝冻等自然灾害和复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湖北生产总值勇攀11330.38亿元,昂首迈入“万亿俱乐部”。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下,湖北仍逆势交上一份华丽答卷:实现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增长13.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亿元,增长20.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
经济在起飞,民生受德泽。2009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比2008年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元,同比增长8.1%;全年城乡居民消费分别增长17.9%、21.6%。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惠民之举使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既面临千载难逢机遇,又主动把握自身发展战略。机遇面前的勇敢挑战,正为湖北经济起飞提供新的契机、新的动力。
“两圈一带”勾画湖北发展宏图
2007年,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改”试验区提升了武汉城市圈和湖北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以武汉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乃至全省协调发展的号角在荆楚大地吹响。
2008年9月,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北省的一系列动作随之展开。
交通融合------2009年3月,一个以武汉为中心、连接圈内八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十一五”期间,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投资规模将达616亿元。按照规划,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将形成“货运无缝衔接”、“客运零距离换乘”的交通一体化格局。
产业融合------武汉市传统产业逐步向周边八市转移,八市企业集团的总部及研发营销机构迁移到武汉。放眼“1+8”范围内,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依托,产业对接正在多个层面展开。
在烟草行业,武烟集团已在孝感、咸宁、黄冈乃至全省范围内进行兼并重组,全省卷烟产能分散、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在纺织行业,武汉众多纺织企业外迁到孝感,短时间内,一座座纺织、服装产业园在这里矗起; 在生物医药行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春天药业等民营企业,相继进入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在钢铁领域,武汉钢铁公司在大冶和黄石陆续建成大型球团矿生产基地……
黄石提出与武汉“互进共赢”,鄂州提出“依武而昌”,仙桃提出建设“武汉后花园”……“1”与“8”,都在重新确定自己的历史坐标。
2009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确定156个项目,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武汉新港、青山循环经济示范区、武汉临空经济区、武汉保税物流中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武汉城市圈以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50%的人口,2009年上半年实现GDP占全省总量的63.2%,为全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显示出圈域经济的巨大活力。
“通过努力,使武汉城市圈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之后中国新的发展极”-----这既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武汉城市圈的定位,更是湖北人民的热切期盼。
随着地处东部的武汉城市圈的迅速崛起,包括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也浮出水面。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侧重发挥生态文化旅游优势,以改善基础设施为切入点,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后发地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鄂西山川秀丽、江河壮美、文化醇厚,被概括为“巴山、楚水、荆楚风”。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
为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融资的资本营运平台,2009年5月,湖北省政府、鄂西8个市州、三峡总公司等4家央企合作开办鄂西圈投资公司。鄂西圈投公司成立之初,即投入资金救活了营运艰难的恩施大峡谷项目。
根据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2009——2011年项目库共设立项目375个,总投资2375亿元。包括宜昌——十堰等铁路工程、神农架机场建设工程、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工程等。旅游圈建设成效明显,2009年圈域内实现生产总值4939.87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841.13万人(次),同比增长20.52%;实现旅游总收入338.07亿元,同比增长31.38%。
湖北长江经济带具有肩挑鄂东和鄂西的“扁担功能”,突出做好水文章,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推进沿江城乡一体化。
2009年7月15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以武汉等沿江7个大中城市和25个县(市)、7万多平方公里地域面积构成的湖北长江经济带,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轴。2007年,以全省2/5的国土、1/2的人口,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湖北长江经济带被赋予新的内涵:以武汉为中枢,以宜昌、荆州、咸宁、黄冈、鄂州、黄石等大中城市为节点,以沿江25个县(市)为依托,充分发挥传承和扩散功能,呼应浦东新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东引西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沿江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走廊,加大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现代产业密集带和物流大通道。
中部牌、试验牌、长江牌、生态文化牌......“两圈一带”战略把这些金字招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搭建起湖北开放改革发展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湖北省正以更加开放的理念、视野和胸襟,向着中部崛起领头羊的目标迈进。
工业腾飞铺就兴省之路
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走工业兴省之路”,拉开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振兴湖北工业的序幕。随后,省委、省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振兴湖北工业的战略举措,工业兴省开始向工业强省迈进,湖北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工业兴省之路上,湖北以“千亿元产业计划”为战略重点,以工业集成集约发展为战略抓手,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为战略推手。这些战略举措成效显著,湖北工业发展提速。2008年,湖北工业增速居全国第四位,中部第二位,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分别比上年前移4位和2位。2009年上半年,湖北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创新”二字。2009年12月13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被批复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与武汉,一北一南两个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城市,将共同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巨大跨越提供鲜活样本。
除了科教资源领先,湖北承东启西,交汇南北,交通、区位优势也极其突出,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武广高铁开通和长江“黄金水道”开发,使湖北进入“新九省通衢时代”。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铁路、航空、水运、高速公路建设齐头并进,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天河机场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最终将形成一个无缝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湖北武汉的交通枢纽优势将更加突出,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民生迈向新高度
经济的增长并非一串空洞的数字,湖北老百姓从中体会到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2009年,湖北居民消费升级明显,市场热点突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4.6%,销量突破百万辆。200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0.4%。
在文化事业领域,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一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企改制,广电网络、报刊出版、电影院线等领域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文化竞争力明显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免费看戏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和生活质量。2009年8月,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由此步入全民医保新时代。
全省全年养老、失业、职工医保、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9万人次,比上年底增加300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平提高110元,惠及234万人。
世博窗口展示湖北独美
湖北江河湖泊众多,城市大多依水而建、伴水发展,湖北人亲水、乐水、治水。世博会“湖北馆”的主题就是“江湖连通•城市公园”的湖北城市发展新理念。
湖北水资源丰富,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228条。长江,流经湖北境内千余公里,占干线总长超过1/3。湖北还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现在有100亩以上的湖泊843个,其中,东湖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33.2平方公里。洪湖344.4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七大天然淡水湖泊。
倚水而居,是湖北城市的共同特征,水,是湖北城市的共同灵魂。武汉,得水独厚,是我国少有的山水城市。这些年,武汉突出滨江滨湖和山水园林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好长江、汉江、东湖等优势山水资源,把武汉建设成为“两江穿城过,青山绿水满城郭”的现代生态城市。如今,武汉中心城区40个湖泊排污口实现全面截污,16个湖泊水质升级,东湖水质也由劣五类升至四类,一举扭转水质恶化趋势。2009年11月,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及《武汉宣言》发表,让武汉治水的国际影响开始显现。
世博湖北馆展示面积600平方米,外形以古篆书“水”字为原型,以水流动的形状轨迹作为造型主线,外观设计元素选择湖北特有的符号——楚风云翔。走进展馆,水的纽带将牵引着参观者一并领略高科技带来的视听享受:入口处设有激光琴,采用武汉光谷的先进激光技术,以七彩流莹的激光设置成琴弦,以手拨之,琴音清越激鸣;走进馆内,伴随“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投影营造出波光粼粼的水中美景,让如同亲临洪湖;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敲击等比例缩小的曾侯乙编钟投影,体味国之重宝的金声玉振,还可以亲手连接感应玻璃,使江湖连通,激活桃花水母;参观者还可以看到湖北人利用水、改造水的壮举: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六湖连通……
来源: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记者 周荔华 彭芸)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