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新民在复习英语(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走出国门闯世界
身为中国石油钻探领域一支“王牌”队伍,1205钻井队这块“金字招牌”让他们可以在国内承揽到足够的施工任务。但是,随着大庆油田打井数量减少和国内钻井市场相对饱和,油田庞大的工程技术队伍面临生存考验。
“走出去”寻找发展空间——中石油集团把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标和合作。
“我去!”李新民挺身而出,“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老队长的一个愿望,我相信1205钻井队也有拓展国外市场的能力。”
像当年铁人“识字搬山”一样,几乎没有英语基础的李新民把单词打成标签,贴在设备和材料上,背单词、背句子,走到哪儿背到哪儿,每天坚持。与队友一同参加封闭式培训期间,他立下“铁规”:交谈必须说英语。培训结束,队员全部通过英语900句考试。
2006年2月19日,李新民带领钻井队海外项目部启程奔赴红海西岸的苏丹,承揽钻井任务。由于条件极端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国际几大钻井公司均放弃了这块市场。
设备运抵苏丹港口的时候,对方海关工作人员望着堆积如山的金属部件和中方6名先期到达的项目组成员连连摇头:“就你们几个人,怎么可能按时完成清关任务?”
李新民和队友们用行动给苏丹人留下了对“中国铁军”的深刻印象。在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里,“中国铁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困了裹着衣服就地睡一会儿,饿了就着矿泉水吃几块面包,17天之后,井架竖立起来。
望着飘扬在井架上的“中国1205钻井队”的旗帜,外方现场人员连声赞叹:“令人难以置信!了不起!”
又是17天之后,钻井队在苏丹打出第一口油井,甲方以“全优”的评分给予验收。
在队友们的印象里,不多言谈的李新民常说的一句话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国外共同打拼的日子里,李新民这种乐观精神感染也鼓舞了队友们。
在苏丹作业5年来,钻井队共打破和创造生产纪录12项,获甲方表扬信6封,获上级嘉奖2次,连续3年被评为模范、先进集体。2008年,钻井队获得苏丹政府给予国外合作方最高荣誉的“钻井杯”。
2010年8月,李新民转赴伊拉克,担任中国石油伊拉克鲁迈拉项目部副经理兼哈法亚项目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