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搞实验
商丘师范学院的科研工作始终以“内涵建设有特色,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办学方针为引领,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打造学术高地为引擎,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立足点,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独具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初步跨入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发展轨道。
加强学科建设 突出学科特色
实施学科建设“梯次推进战略”,着力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学科优势,突出学术研究特色,逐步形成以文理学科为主干,以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文学、史学等六大学科为支撑,以工学、艺术、管理等类专业为新的增长点,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该校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学科17个,申硕学科6个,为学科建设向高层次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人才战略 打造学术高地
实施“高层次人才汇集工程”,完善团队运行管理和考核机制,设立“突出贡献奖”、“年度杰出人物奖”,营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浓郁氛围;启动“三商学者计划” 和“应天学者计划”,逐步打造数支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实施“博士化计划”和“青年教师提升计划”,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与职称层次,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采用“专家+平台+项目”的科研模式,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的重大技术问题,催生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0项,在国家一级期刊、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科研奖励350余项,出版各类专著近200部,各级各类获奖文艺作品200余项。
创新校企共建机制 提高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该校始终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寻求自身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一是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学校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不断推进与企业的合作。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共建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组建合作性研发机构。我校河南省纳米生物分析化学高校重点实验室,以老年痴呆症相关蛋白的病变机理和药物筛选为主要研究方向,现已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项目4项;我校河南省高校生物质降解与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生物质能源、环境治理领域的12家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近期,该校还与许继集团、河南航空港贸易有限公司、商丘韶华药业、商丘凯瑞达化工等企业签署了全面校企合作协议;二是发掘商丘文化底蕴,服务地方文化发展。该校汉梁文化研究中心、炎黄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坚持以当地历史与文化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商丘“三商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深入发掘汤商、宋国、梁国等古代历史遗存,借助阏伯、老子、墨子、孔子和朱熹等众多鼻祖的名人效应,将具有五千年中华文化大背景的商丘历史文化特色突显出来,打造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相继开辟了“老庄研究”、“汉梁文化研究”、“商宋文化研究”等多个地方文化特色专栏,发表了专业学术论文30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加强交流与合作 拓展科学发展新视野
一是确立“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进一步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与平台,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目前,该校已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省内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将在六个重点学科中遴选50多名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招生规模力争达到150人左右;二是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学校启动了“名师大讲堂”活动,邀请了中科院院士都有为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校讲学。仅2010年度,该校就举行了学术报告会上百场次。以上举措对于我校科研方向的凝练、学术队伍的建设、学术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 焦宏昌 常城)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