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制约人才培养和引进
据了解,高端人才缺乏更多受制于教育设置,普通人才缺乏更多受制于博物馆用人机制。陈家昌说,文物保护人才的缺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目前,国内教育侧重于考古发掘人才的培养,而忽视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国内高校基本上没有文物保护专业,文物保护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涉及到历史、考古、化学、物理、材料等多学科的知识,目前,很多文物保护领域的科研人员都是从化学、物理、材料等专业过来的。
陈家昌说,纯粹学化学、物理等专业出身的人,进入文物保护领域后,最起码需要三到五年的磨合期,并且还存在人员搭配的问题,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想招到人很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紧缺问题。“现在能承担起基本工作的人都比较缺乏,领军人物就更匮乏了,可遇而不可求。”
博物馆延揽人才则受制于用人机制。洛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说,文物保护专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达不到要求,由于博物馆是事业单位,进人很难,已经很多年没进过大学生了。高西省说,今年洛阳市博物馆有十几个进人名额,他们想全部要专业人员,但能否实现,决定权在人事部门。
经费缺乏也是吸引不到人才的原因。河南省一个文物大市的主管负责人说,就河南情况而言,大部分省辖市都没有标准博物馆,建一个标准博物馆需要二亿多元,没有标准的博物馆就难以承载文物科技人员,这导致文物保护领域非专业化倾向越来越重。
这位负责人说,我们市文物队伍数百人,真正能研究的不到十个人,市里有国家一级文物100多件,只能放在仓库里,既不能展出,也不敢研究。“地方还不敢更多反映文物保护中的问题,一反映,文物就被上级调走了,对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都无法交待。”
——多方入手破解人才困境
业内人士提出了一些建议。陈家昌说,文物考古界要从重考古发掘向重文物本体保护转变,最起码要做到两条腿走路。他建议,国家应引导高校多设置一些和文物保护相关的学科,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牵线搭桥,打造一些文物保护研究的平台,吸引相关的科研力量开展合作,培养文物保护的高端科研人才。
需投入力量提高国家文物保护的整体科技水平,尤其是破解一些尖端难题。郭引强说,比如陶器上的彩绘,虽然肉眼看不出来,实际上以现有的保护水平,都在慢慢脱落,建议国家加大在这方面的科研投入。
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建议,中小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的主体,要对中小博物馆进行全面提升和管理,不能只限于陈列展览的提升,尤其要注重对文物库房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及管理;加强对中小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培养,尤其是对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库房管理人员、文物研究人员的在职培训;协调地方政府调整人员结构,改善用人机制,使专业人员能进入真正需要的岗位,以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