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卢展工在通许县调研时曾指出,新农合是一项民心工程,在推进新农合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为民谋利。
新农合作为民生工程,到底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农合篇》,敬请关注。
2011年,我省新农合历史上又有了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在46家省级医院全面实现跨区域直补的基础上,全省18个地(市)的163家市级医院全面实现跨区域直补,在规模和数量上再一次领跑全国。这意味着,河南7800万参合农民在直补定点医院看病,出院就能报销医疗费,农民看病更方便了。
直补月余千人受惠
8月7日9时,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农合直补窗口,迎来新农合出院报销患者——中牟县九龙镇国庄农民白爱花。
递上新农合卡、住院收费单等资料,工作人员录入白爱花的名字和新农合卡号,电脑显示:入住妇科,肿瘤,二次治疗,总医药费7707元,补偿费用2372元,今年累计补偿额25377元。整个审核过程仅一两分钟,白爱花从出院到拿到2372元补偿款不过两三分钟时间。
“现在农民到大医院看病,直接报销,真是方便,多亏有了跨区域直补政策!”白爱花感慨地说。
白爱花所说的跨区域直补政策,指的是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跨区域看病时,由定点医院先行垫付新农合补偿费用,患者直接报销医疗费用。
来自省卫生厅的数字显示,截至8月7日,虽然市级医院开通新农合直补仅月余,我省就已经有1800多名参合农民享受到这一政策带来的实惠。
跨区直补全国第一
2003年,我省开始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年时间,河南新农合参合率从73.3%提高至96.96%,参合人数达到7804万人,在我省157个县(市、区)实现了全覆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省卫生厅农村工作管理处处长王耀平介绍,去年12月20日,我省率先在全国首家启动省级医院跨区域直补,如今,郑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等全省46家省级医院全面实现了跨区域直补。今年7月1日,我省新农合跨区域直补定点医院再次大“扩军”,目前新增加跨区域直补市级医院163家,加上县级医院4家,至此,全省新农合跨区域直补医院达到了213家,规模和数量居全国首位。
据估算,在“扩军”之前,河南每年有近30万参合农民从46家新农合省级定点医疗机构直补中受益。“扩军”之后,河南所有参合农民到省级、市级定点医院住院治疗,都可以享受直接报销直补。
农民看病更加便利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农合办公室主任刘亚梅告诉记者,跨区域直补前,农民只有拿上报销手续回到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报销,资料少一样就要回到医院补办,等报销款拿到手中,需要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农民再也不用来回奔波折腾办理报销手续,缩短了报销时间。
同时,农民看病更方便了。刘亚梅说,以前在郑州打工、居住者,在定点医院住院,需回到当地开转诊单,实现跨区域直补后只需打个电话到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办理电子转诊即可。跨区域直补政策实施一个多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有150多人享受了这个新政策!
“扩大新农合跨区域直补范围,就是为了方便农民看病就医。163家市级医院占了全省市级医院的70%左右。只有少数医院因外地患者少,没必要开通跨区域直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是有条件并自愿实行直补的市级医院,全部开通了跨区域直补。”王耀平说。